第二十五章 温故1934 (1)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稳了稳情绪,把家里的电话线拔了,把手机关掉,好让自己进入深度阅读状态。

  然后把家里的窗帘全部拉上,只开了一盏台灯。

  我盘在沙发上,开始阅读。

  我的直觉是正确的,在读到白纸的第三页,我们千辛万苦要找的王文兰的名字就出现了。

  以下是朱老爷子的回忆录,一字没有改动。

  大部队日夜赶路,撤离了苏区,我准备好的行装,一条毛毯,两件换洗的衣服,一块雨布,几十斤炒面,就这样开始走上征程。

  走到了一半时,连长让我带着一班人马,回去寻找一个叫王文兰的女同志。

  他神情严肃地交代:无论做出多大的牺牲,一定要安全带回她,这是上级领导特别下的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王文兰,并安全将她带回,在那里,最后一批部队将等着她一起离开,而给我的时间,是24小时。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王文兰长期担任机要科长职务,她很早就参加革命,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他的丈夫,这是我后来才知道,也就是我们开始寻找她的这一天,他的丈夫牺牲了。

  连长交代,王文兰在福溪老乡家里养病,如果她不能走远,就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让她装成要饭的老百姓,寻找队伍。

  我们又回到了根据地。

  我无法用笔墨来描写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了悲壮的景象:

  那座高高耸立苏维埃政府纪念塔,被炸得粉碎,在它的基座下,到处都是被还乡团杀害的农会干部的遗体,他们的头悬在了屋沿上。

  战略的失败,不仅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更让那些留在根据的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这个班的战士,都是在根据地参军入伍的,当他们看到了亲人们倒在血迫中,悲伤压倒了理智。

  “打吧,和敌人拼了,乡亲们死得太惨了。”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王文兰,并安全地把她带回队伍,要是敌人把她抓住了,她叛变了,损失就更大了”。

  我知道战士们的怨气,有枪而不能去救乡亲救家人,那是怎样的痛苦。

  同志,看到这里,你明白吗?你只要是去南昌革命烈士博物馆看一看,你就理解当时我们的心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主席用伟人的情怀,对那段往事做了诗意的总结。

  而我,一生都背着歉疚的伤,不能自愈。

  远远地,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这表示,敌人离我们很近。

  一定要救出王文兰的命令,是一位领导的指示,他曾经与王文兰的丈夫是战友。当年他们在西安冯玉祥部队共事时,王文兰的丈夫冒着生命险,救过这位首长。

  天快黑了,这时,枪声明显地近了起来,我们决定分散行动,躲进路边山坡里的竹林。

  前方的土路上,出现了一位穿着灰布衣服的大嫂,她提着一个小包袱,快步地飞奔。

  我跟踪她,被她发现,她一见我就问,你们是那个部队的?我说是特务连的,她问了我代号后,确信我是红军,就对我说,我叫王文兰,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你们带我找到部队吧。

  没有想到,我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她。

  她的身体非常虚,刚才一阵急行军,一这停下来,人就垮了。战士们都很着急,说敌快上来了,如果我们与部队走得太远,就很危险,因为我们只有6个人,而且她没有武器。

  正说着,响起了密集的枪声,王文兰判断了一下,认定那是村子的方向,那个村子是我们的根据地,部队早就撤退了,如果枪声这样密集的话,那一定是敌人对百姓下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