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代情书(1)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几天后我的名片印好,三角地的打印社问我是快递还是自取?

  自取。

  自取的时候,店主送了一坛白辣椒,我想,我以后的生意都会放给他做。

  “你做上市的时候,记得提醒我买你的股票,我们群是个股票群。我是群主。”

  店主憨厚地笑。十几年后,他的生意做成了上市公司,我已经不在了,我的手机号留给了小郑,小郑信守了诺言,兑现了买他股票的意愿,这都是后话了。

  我约赫本在学校的咖啡馆见面。

  她还是穿着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一身衣服,问我是不是可以开始学习文物知识,我说现在还不需要,我们现在急需你的帮助。

  我把在刘老家里找到了一札信件递给他,大约有二十多封,我说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帮助我们翻译出来,这是我们刚刚收藏到的一批的文物,我急需知道它们的价值,好支付费用。

  小郑为每一封信做了口袋,覆上膜,翻阅起来不会影响纸张的损坏。

  她看了看信,脸红了,说不认识,那是用俄文写的。

  我遗憾地说没有关系,你可以帮我找到系里的老师来翻译,我们付每千字千元,也就是一个字一元钱,也可能更多,要看经费的审批情况,但不许多增加一个字,不能艺术性地翻,要直译,要尽量保持原貌。

  她小心地把这些信放进了书包。

  我点了两杯咖啡,她说不喝咖啡,她只喝白开水。

  我很想一直与她坐在这儿,一直坐到我们走不动路。

  我发现,校园的环境不太适合我与她在一起,因为这里全都是年青的成双成对的人,我中年人一个,与一个太出色的女孩子在一起,很容易引起校方的注意,而我一直都是喜欢在QQ里发挥长处的,属于见光死那一族人。

  我说,翻译好后,我们到老莫见,上次参观彩和坊展览的那个俄罗斯人,他在里面开了个面包店,约我们去喝咖啡。

  她红着脸问老莫在哪?

  我忘记了她是个新生,打开手机发了一个定位,说可以坐地铁,下来再走几步就是。

  她不明白我为什么又要去下一个她认为是咖啡馆的地方办公,我解释,这不是要还原信中的俄文气氛吗?

  很快,她给我来电话,说老师已经翻译好,可以交付。

  西直门外大街135号的莫斯科餐厅,门上的牌子写着1954,它的成立时间,那是中苏友好最后一个蜜月周的末期,前苏联帮助中国建起了这家纯正的俄餐餐厅。

  五十年代的中国,苏联给中国援建的五十个项目,有30个在东北,那时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相貌堂堂,人见人爱。而在东北,斯大林的画像远远多于毛同志的像,崇苏哈苏是当时的社会时尚与正能量,女孩子们都有一身布拉吉式的连衣裙,今天这种款式在老莫餐厅的女服务身上还能看见,因此选择在这儿吃饭的人,都有前苏联情结。

  提前给俄罗斯朋友阿历克赛去了电话,除了要求安排餐位,点一支乐队,还邀请了厨师长前来品餐助兴,再准备两个刚出炉的大列巴,让提前给切成片,北京干燥的空气,放几天就硬如石头掰都掰不开。

  在父辈们经历过的物质匮乏的年代,老莫的金碧辉煌,成为国内曲指可数的对外餐厅,当然普通百姓在当时是不敢去高消费,因此它成为华侨、外事工作人员、大院子弟的集中营。

  旋转门、青铜柱、雕塑、油画、水晶吊灯,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酒店装璜,在当时可称为豪华。

  在上菜的间隙,我仔细读着她的田老师翻译的信件内容,越读越糊涂,找不到头绪。

  阿历克赛安排的两人餐非常简单,但体现了老莫的特色:

  必不可少的红菜汤打头阵,红菜是从这种款式在老莫餐厅的女服务身上还能看见,因此选择在这儿吃饭的人,都有前苏联情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