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玩物丧国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然而这个赤邑也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相传是黄帝或者商汤的某个后代被封到了这里,而位置大体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的郝乡,这被郝姓家族所承认。

  如此反推,查找在春秋时期太原这片土地上所存在的政权,发现确实存在一个,而这个政权正是我们所说的赤狄。

  竟然如此巧合,这不仅让我们想到赤狄就是郝姓祖先,而他们的行政中心就在赤邑。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再来看白狄。

  实际上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白邑这个名字的,所以要查找白狄的起源必须另寻他途,那便是谐音。曾经距离晋国很近的地方有一个霸国,而古时“霸”通“伯”“白”,自然霸国就是白狄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再进一步联想,那就是当时实际是存在赤国、霸国的,只是当时这些国家不服大周管束,于是受到奉周为正统的中原的排挤,所以才被强行加上了蔑称,成为了赤狄、白狄。这样的情况其实早就有了,楚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本为周封的子爵国,因为地盘越来越大,而且不服周的管束,于是才有了“南蛮”“荆蛮”的蔑称。

  如此推及其他,不免让笔者觉得颠覆以往的认知。难道是因为之前远离中原行政区的诸侯国不服管束,因此被周强行扣上了戎狄蛮夷的帽子?这里也确实有几个例子,周穆王时徐国不尊周而自立为王,因而被蔑称为徐夷,申国在周宣王之前不服中央统治,于是被蔑称为申戎等等。

  那如果按此思路,岂不是根本没有了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对抗,而是各诸侯国之间的互殴?那样的话,将有太多的内容需要重新定义了……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因为没有史料如此记载,所以留存资料都将中原文明和周围少数民族分得比较清楚,而有的都是周围民族向中原民族的文化靠拢,是被融合,被同化的。而先如今的一些考古证据,也明确的显示出了戎狄国家与中原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比如河南出土的伊洛之戎墓葬,墓主陪葬具有大量北亚草原风格金器,与同时期中原国家的陪葬风格完全不同;而河北的周代戎狄墓葬也显示有大量的陪葬畜产,对墓主骨骼化验的结果也显示其饮食结构中肉类较多,这自然与华夏民族有很大不同。

  所以这里的所有探讨,只限于开拓诸君的思路,不必过于执拗于这种假设的成立与否。然而毕竟历史已经无法真正还原,如果没有创新性的思考,又如何能揭示历史的本真?望诸君共勉。

  言归正传,再说北狄。

  此一支北狄,便是我们所说的赤狄,生活在今山西附近,与当时的邢国接壤。

  赤狄正在邢国大肆劫掠之时,忽然听闻齐国大军正马不停蹄地前来支援,便产生了退兵之意。齐国已经不是齐僖公时期那个可以随意劫掠的普通诸侯国了,此时的齐桓公可是人中龙凤,不可贸然与其对抗。

  所以在齐国还未到达的时候,赤狄便收拢完了抢夺的物品,麻溜地离开了邢国。

  那么赤狄是真的就此罢手了吗?当然不是,他们比谁都精明。

  赤狄清楚的知道,自己机动性强,齐国远道而来,不可能跟自己打游击战。时间一长,齐军也不可能久留在邢国,等齐军一撤,再去进攻邢国也不迟。

  这就是游牧民族的习性,不跟你正面硬碰硬,但他们发现敌人破绽的能力却是出奇的强。

  可是齐军还要在邢国驻守一段时间,难道赤狄就这么无所事事地干等着?

  这可不是游牧民族的习性,这次是来中原“打猎”的,难道中原就邢国这一个好欺负的猎物?

  经过一番打探了解,最后赤狄将眼光放到了那个动乱不止的卫国身上。

  我们之前讲过,卫国这时候非常疲弱,内政外交都不顺,而且乱得一塌糊涂。

  当时在位的是卫懿公,他是卫国第十八任君主,从“懿”这个谥号来看,卫国人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懿”在刘向《谥法解》中的解释为:温柔贤善、温和圣善、体和居中、爱人质善、柔克有光、浸以光大、行见中外、爱民质渊、德浸广大、文德充实、秉彝好德、尚能不争、主极精纯、贤善著美、柔德流光。

  可以说对于“懿”的解释都是溢美之词,所以无论如何他去世之后在当时国人心中还是形的伊洛之戎墓葬,墓主陪葬具有大量北亚草原风格金器,与同时期中原国家的陪葬风格完全不同;而河北的周代戎狄墓葬也显示有大量的陪葬畜产,对墓主骨骼化验的结果也显示其饮食结构中肉类较多,这自然与华夏民族有很大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