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玩物丧国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让齐桓公如此震惊呢?

  一直以来,狄人入侵的目的就是为了抢钱抢物,扫荡完了就撤了,但是这次似乎有所不同,据邢国使者的描述,这是要灭了邢国啊,这样的情况历史上除了犬戎灭周外,就再没有出现过。

  正常来说齐桓公作为中原国家的霸主,是必须要出兵帮忙的,但是这次他有点犹豫。

  原因显而易见,齐国这些年一直在扮演霸主的角色,诸侯之间有矛盾了齐桓公要出面调停,诸侯国内部出现动乱了要帮着平叛,同时为了维持和平秩序还要组织大大小小的盟会,可以说一刻也没有闲着。

  忙也许不算借口,但是还有一个让齐桓公犹豫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邢国在今天的河北邢台附近,不仅不跟齐国接壤,而且距离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有近千里之遥,路途遥远且难行,辎重给养也难以供给。

  鉴于这些情况,齐桓公就有点打退堂鼓,邢国因距离远而向来跟齐国没有往来,齐国确实也没有这个义务去兴师动众帮助它。

  但是齐桓公又张不开嘴当场拒绝邢国使者,于是他先安顿下了使者,之后召集大臣来商量此事。

  大臣的意见各有不同,但是管仲此时态度却异常坚决,他说道:“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nì),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

  第一句话是说戎狄这些原始民族依然存在着野性,他们同豺狼差不多,诉求和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放纵,则使得他们更加贪婪,最终将让我们整个民族受苦受难。

  第二句话是说我们中原这些诸侯国都是周朝的分封国,我们有着一样的文化,遵从同样的礼仪,说着同样的语言,因此我们都是一奶同胞,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也无法抛弃的。

  第三句话是说贪图安逸就像喝毒酒,就是饮鸩止渴,所以安逸是不可留恋的。

  “宴安鸩毒”,这个成语出自这里,意思是贪图安逸享乐如同饮毒酒自杀一样致命、有害,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用以警戒人不要懒惰的用语。

  “诸夏亲暱”这四个字,其实就是管仲霸业得以兴盛的基础,管仲将站立点上升到了民族大义的层面,而不是只拘泥于一国的强盛,在他的心里,霸业不是齐国强他国弱,而是重新建立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强大的大同社会,所以他之后才会推出“尊王攘夷”的思想纲领,从而将霸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管仲的这三句话一说出来,齐桓公也不是庸主,马上就心领神会了。联合同族共同抗外,这产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正是作为一个霸主所急需的吗?

  于是他当即拍板,命令赶紧抽调三万军队,用最短的时间进行筹备,然后浩浩荡荡地向千里之外的邢国进发了。

  北狄是游牧民族,他们有种天生的敏锐感觉,就是发现危险的意识。

  此时的北狄是多个部落联合体的统称,实际上当时较大的有两个,一个叫白狄,一个叫赤狄。

  传统的说法,认为赤狄就是该民族喜穿红色衣服,而白狄自然就是喜欢穿白色衣服。然而,经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专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赤狄可能并不喜红,白狄可能不尚白,狄人也不一定是外来民族。

  要讲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是古时好多字都带“右耳旁”,比如郑、邓、郧、邾、鄫等都是这样,而“右耳旁”源自于小篆的“邑”字旁,后被隶书所简化。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一个城邑,或者是一个诸侯国名,比如郑国的国都就是奠邑,邾国的国都就是朱邑等等。

  二是所谓“戎、狄、蛮、夷”,实际上都是中原对周围不开化民族的蔑称,这在上一章已经讲过。而通过研究发现,历史上出现的这些蔑称前加的前缀,实际不是族名就是其行政中心所在地,比如荆蛮、莱夷、徐夷、犬戎、郦戎、太原戎、条戎、虎方、鬼方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那么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们再来看赤狄和白狄,以该民族喜好穿衣服的颜色来定义民族称号,确实显得过于另类,也找不到历史依据。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过赤邑或白邑,所以才有的赤狄或白狄?

  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我们假设存在过赤邑,按照地方命名原则,那在当时应该赤狄可能并不喜红,白狄可能不尚白,狄人也不一定是外来民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