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尾大不掉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意思是信任不是发自内心,用人做抵押也没有益。行为明智、宽厚,用礼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如果有明显的诚信,即使是涧溪小沟或沼泽池塘中生产的蘋、蘩、蕴藻之类的野菜,即使是筐、筥、锜、釜这些平常器皿所装的积水,都可以拿来进献给鬼神和王公,何况君子缔结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呢?只要按照礼义来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诗经》中的《国风》有《采蘩》《采蘋》二诗,《大雅》有《行苇》《泂酌》二诗,都是用来表彰忠信的。

  “信不由中”,最后演化成“言不由衷”这个成语,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左传》是儒家经典,所以里面的“君子”自然是儒生,他所说的这段,自然都是强调忠信的,他认为只要有忠信,也就没有必要采用这种交换人质的方式来约束了。

  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很难实现。

  前720年,也许是因为长期被郑庄公压抑的心情郁闷,周平王一病不起,最后病死在这年。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郑庄公,因为此时的周平王已经七十左右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算非常高寿了。

  周平王是东周的第一位君王,在位四十八年,期间主要功绩就是灭亡大周、恢复大周、迁都洛邑,也从他开始,周朝逐渐没落,开始了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

  周平王崩了,大臣们在太子泄父的带领下组织出殡。

  太子泄父此时已经快五十岁了,在古代都算是老年人了。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在周平王灵前一顿痛哭,结果一口气没上来,也死在了灵堂。

  一连死了两位君主,众大臣乱做一团的同时,又赶紧商议另立君主之事。

  最终商议的结果,那就是立泄父的长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在自己幼年时就知道郑庄公的强势,并且见证了自己叔叔王子狐入郑为质,自己爷爷周平王整日为此窝囊不已,对郑庄公的恨早就埋在心底。

  此时自己登上了天子之位,正是报仇平怨的好时机,于是他当即决定将王室一半的权力分给了虢公。

  此时的虢国君主是虢公林父,他是虢公忌父的儿子。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郑庄公彻底愤怒了,真是天生牛犊不怕虎,天子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就开始搞事情了,暴怒之下郑庄公就决定给周桓王点教训。

  那么具体怎么办呢?周桓王怎么说也是天下之主,教训归教训,分寸要拿捏好,不然会留人口实。

  此时上卿祭足站了出来,他素以足智多谋著称。

  祭足献献了一计,他说:“直接攻打王室,那相当于犯上作乱,不仅舆论不会站在咱们这边,还可能引起天下公愤。君上不如出兵到温国,就说我国今年粮食歉收,向他借粮。我猜温国必不会借粮,到时以此为理由收拾温国,也算是震慑了周王。”

  温国,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周武王时将此地赐给当时大司寇苏忿生而建立温国,其后世子孙皆以“温”为氏,因此苏忿生就是温姓始祖之一。

  温国是个小国,它就在东周王畿范围之内,属于王室直属国。祭足此计不打洛邑而在温国闹事,其实就是给王室上眼药。

  郑庄公觉得可行,于是命祭足亲自率军到了温国借粮。

  跟想象的一样,温国当然不肯,于是祭足就下令将在温国城外的麦子都给割了。

  就这样还不算完,又过了三个月,祭足又领兵把成周城外的早稻也给割走了。

  割了麦子,抢了稻子,这么大的事周桓王难道不知道?当然知道。

  周桓王继位的时候很年轻,血气方刚,哪里受得了这委屈,当时就要发兵讨伐郑国。

  此时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