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郑国崛起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始终没忘其父“拓地开封”的战略计划,于是在搬迁后的短短四年之内,先后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国这两个小国,然后横扫了周边八邑,好好扩大了一把郑国版图。

  《诗经·国风》有专门的《桧风》,其中收录四首代表郐国民风的诗,大都是描写在亡国之前的情形及所思所想的,悲伤的情绪占据主导,真的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

  因为是重新建立的郑国,因此郑武公将都城命名为新郑,位置就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郑武公这个人城府很深,他知道自己国家新建,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他在实施向外扩张策略的时候,更多还是采用计谋,而不是盲目出击。

  一件事可以看出郑武公的城府,出自《韩非子·说难》。

  前763年,也就是郑武公在位第八年时,他想要攻取周边的胡国,但是胡国实力要强于之前灭掉的郐国和东虢国,硬拼会搞得两败俱伤,于是郑武公采取了迂回的办法。

  胡国在历史上共出现过两个国家,一个是位于今安徽省阜阳市的归姓胡国,后在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另一个就是我们这里要介绍的这个胡国,为姬姓子爵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舞阳县一带。

  那么对于胡国郑武公采用了什么样的迂回办法呢?

  他先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胡国国君,以彰显与胡国亲好。之后他又向群臣征求意见说:“寡人想对外用兵,大家说哪国可以讨伐?”

  大夫关其思不了解郑武公心思,于是直言道:“胡国可以讨伐。”

  郑武公假装大怒说:“胡国是我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

  关其思不明所以,吓得不敢再多说。

  郑武公为了做给胡国看,以关其思破坏友邦之情为由,将其处死,暗地里却厚葬了他,并安抚了他的家眷。

  胡国君主听说郑武公斩首“挑拨离间”的关其思后,认为郑国和自己亲好是真,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武公也就趁机偷袭并攻取了胡国。

  《左传》曾经定义了国家之间的征伐用词:“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意思是凡是出兵打仗,大张旗鼓的叫做“伐”,没有大张旗鼓的叫做“侵”,轻装突击的叫做“袭”。以此来分析,郑国攻打胡国应该是“袭”。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郑武公不仅有大志,而且有头脑,最主要的是,他还心狠手辣。那个时代,如果国家君主有这么几个特点,可以说很难不发展起来。

  郑武公整个扩张的过程中,有必要提一下的是,他还攻灭了一个叫祭国的国家。

  祭国我们之前提到过,那是周公旦第八子的封国。

  祭国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周穆王时期,其君主祭公谋父当时可谓是周穆王的重臣,曾跟随穆王西征犬戎和巡游,可谓大权在握。

  之后随着西周的没落,祭国也逐渐沦落成为一个平庸小国。周平王东迁之后,因在王都周边,因此成为了王畿范围内属国。

  王畿,指王都周围千里的地域,在这个范围内的封国,被称为内属国,是归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内属国并不算诸侯,诸侯其实就是外封的封疆大吏,有自主权,而内属国不仅面积小,而且还受王室直接管制。

  郑武公时期,由于扩张领土的需要,郑武公领兵灭了作为王畿内的祭国,祭国最终成为了郑国的一个城邑。

  从郑武公灭的这几个国家看,除了郐国是异姓国,其他几个国家都是姬姓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在利益面前,同宗同源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面对郑武公如此强势的扩大地盘,最后都开始侵占王室的土地了,难道周王室就能够放任不管?

  是的,还真是放任不管。这里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周王室刚刚更换了国都,自己实力不够强,无法去管已经扎根很深的郑国;二是周王室还要仰仗郑国来维持统治,所以放任了郑国的扩张行为。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郑国的这个君主不仅强势霸道、心狠手辣、胸怀大志,而且还要好贤之德,这就很要命了,几乎让周王室无处下手。

  在《诗经·国风·郑风》里有一首名叫《缁衣》的诗,其内容就是描写郑武公好贤之德的。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在《郑笺》上解释:“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敎。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

  《毛诗序》(《毛诗》的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中同样认为此诗“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

  由此可见,郑武公的尚贤尊贤是得到了后世肯定的。

  郑武公通过他的武力扩张实现了国家军事的强大,又通过尊贤尚贤来吸引留住人才,在位这些年确实实现了他的宏图大略,为以后的“庄公小霸”奠定了基础。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