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无道幽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虽然“三公”大多时候是虚职,但是在非常时期,诸侯出任的“三公”就因为其本人所掌握的强大武力而发挥着实际的执政权力。

  比如在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尚小,因此那时就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也就是召公奭为太保,周公旦为太师,同时由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周成王成人后周公旦才还政于他。

  在执政期间,周公旦、召公奭的权力实际上超越了当时的周成王。《史记·周本纪》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可以说整个大周被他们二人“分陕而治”,由此可见“三公”的权力之大。

  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旦为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成王,还兼任了太宰,总领王室事务,这也导致太宰这个职务从此真正执掌中央权力。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侯的官制。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并封自己的亲族、家臣等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诸侯国里地位很高,一般拥有世袭的采邑。采邑就是指周朝封君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实行再次分封,赐给卿大夫田邑,这些田邑就叫采邑,或者称封邑、食邑。

  协助卿大夫管理诸侯国事务以及采邑事务的官吏是“士”,士的身份是世袭的,但是没有采邑。

  周天子与卿士,封君与卿大夫的关系都非常类似,古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就是说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天子的其他子弟就被封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诸侯的其他子弟就被封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就获得士的身份。凡是嫡长子继位这一支就叫做“大宗”,其余的都叫做“小宗”。

  由此,自天子直至诸侯、卿、大夫、士,都是各自大小不等的宗族的族长,官职等级和宗法制度严格的结合,构成周朝政制的最主要特点。

  诸侯国内的官职,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结起来几乎都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这几个职位。司徒治民掌户籍,司马治军,司空管理土地、建筑、田赋,司寇掌管刑狱诉讼。

  关于各诸侯国具体的官制,我们在以后讲诸侯国的时候都会逐一讲到。

  虢石父就是周幽王的太宰,总理国家所有政务,可谓是大权在握。

  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全国各地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离都城丰镐不远的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震动,最终导致这三条河流枯竭。

  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周朝当时的太史伯阳父当即就断言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样?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的国运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国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一定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

  一朝的太史都这样预言了,可见周朝当时已经出现了亡国之相。

  要说周幽王有什么地方随他的父亲周宣王,那就是喜好对外用兵。

  前779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在还未处理好灾害带给百姓的苦难的时候,贸然派出大兵讨伐六济之戎(戎狄的一支,历史上没有过多记载),结果因后勤补给不足反被六济之戎打得大败,从而国家军队数量在周宣王后再次骤减,战斗力消失殆尽。

  周幽王的臣子中虽然有虢石父这样的奸佞之臣,但也不乏忠肝义胆之士,见君王如此昏聩,于是就有人冒死进谏了。

  这个进谏的大夫叫褒珦(xiǎng),是周幽王时期褒国的国君,见天子一再做出亡国之举,于是他忍无可忍进行了劝谏。

  褒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的结合,构成周朝政制的最主要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