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厉王祸国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既然多次提到了《国语》,那么有必要在此简要的介绍一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学者从其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上起西周中期,下至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另一部记录春秋史实的著作《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文学价值要高于史学价值。

  但是即便是这样,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言归正传,咱们再回过头来说周厉王。

  周厉王逃亡到了彘地,但是国政不能耽误,于是召穆公、周定公两位周朝世袭卿士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执政”。

  这一年是前841年,请记住这一年,因为它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此以后一直到今天,每一年我国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而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任何年代划分,实际上都不是那么准确的,这包括夏朝从前2070年至前1600年,商朝从前1600年到前1046年等等,都是后人给它们在考古的基础上人为赋予的,其准确度自然无法保证。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可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前841年)的确切纪年,然而再往前就开始存在分歧了,所以才会出现“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不正常现象。

  1996年5月,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力求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最终该工程历时四年结题,所定《夏商周年表》是我国迄今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这个年表为我国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建立起1200余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夏代的始年为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前1046年。

  因此才有了之前我们介绍的各个时间段的明确记载,但是历史的真实性只有历史知道,任何的历史研究只是想更接近于历史本真罢了。

  言归正传,对于召公和周公共和执政,《竹书纪年》里却有着不同的记载,它记载说所谓“共和执政”,实际上是共国的叫“和”的君主摄行君位,根本没有周公和召公什么事。

  此事没有其他文献佐证,难辨真伪,诸君不必纠结。

  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堂堂周朝的天子,被逼迫到只能客死他乡,可见王权到此时已经弱化严重,国运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里有必要穿插介绍“谥号”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后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的形成,传统说法是在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著名学者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周共王、周懿王阶段,而这一说法也得到后世广泛认同。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武灵王、卫睿圣武公(即卫武公)等。

  到秦始皇统治时,他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但到西汉时谥号制度又开始恢复,而这次区分了阶层,比如皇帝、大臣、后妃。

  谥号最初只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没有贬义性的“恶谥”。

  如果要问“恶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笔者可以告诉你,就是从周厉王开始的。

  刘向《谥法解》中说:“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这么看来,周厉王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形象真是糟糕透了,就是一个好杀戮的暴君。

  而召穆公的“穆”是指布德执义、中情见貌、贤德信修、德政应和、敬和在位、德化肃和、圣敬有仪、粹德深远、肃容持敬、容仪肃敬。

  可是说召穆公就是正义的化身,大大的忠臣。

  其实这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历史的复杂迄今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这个年表为我国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建立起1200余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夏代的始年为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前1046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