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周公辅政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样周武王在朝歌待了两个月的时间,最后在军中祭奠了阵亡将士的亡灵后,大军撤回国都丰都。

  当然后世有学者研究认为,周武王在朝歌的这两个月可没有闲着,没有像《史记》写的那么平淡祥和,除了那些惠民政策以外,他还对商朝不归附的遗族势力进行了剿灭屠杀。当然这在当时那个社会也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商朝的礼仪里是有这种祭祀制度的,周武王也算是遵从了商礼。

  当然这只是后世之言,并未在历史上有过记载,其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在往西岐撤回的路上,周武王巡视了沿路的各诸侯国,并且记录了政事,写下了《武成》,宣告灭殷武功已成,后由周公旦在此基础上创编了三段乐舞,合称为周初有名的《大武》乐章,后被定为周朝祭祀祖先的宗庙之乐。

  之后他在沣河东岸又建了镐京,从此丰都、镐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历史上称之为“宗周”。

  一切安排妥当,接下来便是安抚跟随自己一起伐纣的功臣和诸侯了,这自然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

  首先,周武王为了使历代圣王都有人祭祀,于是就赐封炎帝的直系后裔于焦国(一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赐封黄帝的直系后裔于蓟国(jì,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附近),赐封尧帝的后代于祝国(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赐封舜帝的后代于陈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胡襄镇),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国(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但是我们由此也发现一个问题,这几个封国都是小国,而且在他们周围都是姬姓亲族的大国,所以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这当然也是周武王的高明之处。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陈国和杞国。

  我们之前介绍过,大禹当年把舜的儿子商均封在了虞国,所以虞国才应该是舜后人的封国。但是这次伐商,虞国国君虞阏父(又作遏父)也参加了,周武王分封时便将虞阏父之子虞满封在了陈地,以奉舜帝的祭祀,从而建立陈国。所以陈国跟从舜为妫姓,后以国为氏,所以虞满就是“陈”姓得姓始祖。

  这么看来虞国跟陈国是同宗同源,祖上都是舜。

  对于杞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具体是什么部族并不清楚。根据《大戴礼记·少间》记载,商汤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以奉大禹的祭祀。但后来商朝君主对夏朝后裔越来越不重视,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所以商后期这个国家也就消失在商朝版图上了。

  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主管对大禹的祭祀。这样杞国才得以再次复国,因此杞国为姒姓国。

  言归正传。

  封完先古圣王的后裔,周武王开始分封功臣和他的亲族,目的就是在宗周周围建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武王首先封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也就是他的两个叔叔虢叔和虢仲,虢叔封在今山西省宝鸡市,名叫西虢国;虢仲封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名叫东虢国。

  周公旦我们之前介绍过,他是周武王的四弟,因其才能出众,深得周武王信任,于是被封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名为鲁国。

  但周公旦为周武王左膀右臂,依然需要在王室任职,于是便让自己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职,因此伯禽就是鲁国第一任国君。

  召公奭应为周武王的庶弟,虽然与武王、周公不为一母所生,但因其才能深得周武王赏识,于是授封时封在今北京市附近,名为燕国。

  周武王同样离不开召公奭,于是让其子燕克前往燕国就职,召公奭就留在了王室。

  而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的吕尚,被周武王封在临淄,以此建立齐国,并且震慑周围经常叛乱的东夷民族。

  商朝覆亡后,按照分封制的礼法,朝代虽然覆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