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安抚商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快到祭台的时候,姬发率一众人等下了车,步行走上祭台。

  此时祭祀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完毕,只见毛叔郑捧来了明月夜取来的露水,康叔封铺好了公明草编的席子,召公奭献上了彩帛,姜太公牵来了供祭祀用的牲畜。

  这里提到了好多人物,为了不中断事件的连续性,我们暂且不介绍他们。但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人,我们会在以后讲他们封国的时候重点介绍。

  之后祝祷官宣读祝祷词。在听完祝祷词后,姬发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说:“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权,接受上天圣明的旨命。”

  之后他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退出,这样整个仪式才算完成,也算是告诉了上天,殷商灭亡,新时代来临。

  因为周部落早在古公亶甫时就迁居于周原,而且之后一直沿用“周国”来称呼自己国家,因此姬发就定了用“周”为朝代名;因商朝君主崇尚“帝”做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姬发贬低“帝”,而是沿用了姬昌推崇的“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以后周朝历代君主都称“王”,姬发就是周武王。

  一代圣主商汤辛辛苦苦建立的商朝,历时550多年,17代31任君主,就这样以相同的方式被姬发取代了,历史真的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回顾整个商朝,给笔者留下最大的印象不是商汤、伊尹建国的不易,不是伊尹尽心辅佐太甲的用心良苦,不是武丁扩展疆土的威武,不是商纣断送江山的痛恨,而是可以真正展现那些历史的文物——甲骨文。

  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其实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文字记载,就是后世记载下来的前朝或者更早的历史;二是出土的文物上的记载,比如甲骨文、金文等。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金文出现在周朝,它们都是记载当朝历史的,这里不存在后世编造的可能,所以其可信度最高;而后世文字记载因为距离所写历史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掺杂后世个人情感和政治因素,所记载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所以对其可信度需要进一步印证。

  如果文字记载和文物可以相互印证,那么这段历史就是可信的历史,我们称之为“信史”。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辨认出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所以我们称商朝为信史的开端。

  如果没有甲骨文,那么我们肯定就错过了妇好,因为后世的所有史料里面都不曾出现一点妇好的蛛丝马迹,没有甲骨文,她的那些伟大功绩就只能埋没在历史洪流里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后世没有为她留下只言片语,哪怕是只提一下她的名字也好?这让笔者不禁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难道因为她是女性将军,在后世崇尚男尊女卑的思想下这违背了主流观念?难道是她在当时地位过于尊贵,已经影响到了君权,所以才因为政治原因而抹去了他的历史功绩?一切的一切,也只能是后世的猜测,历史已经过去,无法再还原当时的真实。

  这是历史的悲哀,何尝又不是当世的悲哀。

  言归正传,从此刻开始,我们便可以称姬发为“周武王”了。

  周武王进入朝歌后依然秉承仁德的原则,他知道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安抚人心,于是他释放了被商纣无故囚禁的“囚犯”,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

  应该说周武王很好的抓住了重点,所以他的这些举措很快稳定了人心,殷商遗民没有因为周军的进入而出现敌对情绪。

  之后周武王下令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坛以及商纣的宫殿们自己的历史,其实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文字记载,就是后世记载下来的前朝或者更早的历史;二是出土的文物上的记载,比如甲骨文、金文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