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后羿代夏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之后夏启又觉得阳翟这个地方不够气派,于是他决定迁都,最终他选择了安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

  相传夏启很有文艺细胞,能歌善舞,因此常常举行宴会以展才华。

  不仅如此,夏启自己还进行创作,相传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九招》等都出自夏启之手。

  夏启对音乐歌舞的爱好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长子太康。

  因为太康从小就沉浸在父亲所渲染的歌舞升平里,因此他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这样,天下就是如此安宁和祥和。

  对于这个跟自己有一样爱好的儿子,夏启非常喜欢,于是打算立其为储君,也就是太子。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世袭制刚刚形成,当时的制度并没有规定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不一定是正式夫人的大儿子继承,这个制度正式被确立下来要到一千年以后的周朝了。

  所以那时候世袭制可操作性还是比较自由的,也就是说君主看哪个儿子,或者是哪个弟弟比较“顺眼”,都是可以立为君主的。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不确定性,所以世袭制的弊端从这一刻开始也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符合继承君位的人们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为此一搏,甚至采取点非常规的手段。

  夏启也不傻,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们都盯着这个天下之主的位置,他要传给太康,那就必须要处理好其他几个儿子。

  那么夏启有几个儿子呢?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夏启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仲康,五子武观。

  然而这些儿子中,大多数没有什么野心,恭顺有礼,唯独这个小儿子武观,不仅尚勇,而且有大志,从名字中也能看出他不一样的地方。

  知子莫若父,这自然引起了夏启的注意,为了给太康继位扫除障碍,夏启决定外放武观。

  《今本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

  关于西河到底在哪里历来说法不一,较普遍的说法是在黄河以东的晋南地区或黄河以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这其中以在晋南的可能性最大,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也为晋南说提供了较多佐证。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夏启认为天下无忧,已经有了享乐的资本,于是整日歌舞升平;而作为储君的太康,生活上更加奢靡,比他的父亲有过而无不及。

  这就是夏启晚年的现状,这么看来,他骨子里就是个享乐天子,只是借助于自己父亲的无上威严才享受到了这现成成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富二代”。

  然而就在他们都认为天下太平的时候,出事了。

  《今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夏启继位第十五年,被他外放的小儿子武观,感觉自己无故受此待遇非常不满,自己父亲和哥哥如此奢靡已经引起天下不满,何不趁此时机起兵反叛,学习自己父亲当年武装夺权?

  从这点上来说,夏启果真没有带一个好头,只要打开了这个武装夺权的潘多拉魔盒,后世竞相效仿者数不胜数。

  武观以勇著称,而且他手下也有军队,于是很快他的反叛大军就集结了起来,杀气腾腾地奔夏都安邑而来。

  夏启闻讯之后大惊,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群臣素知武观勇猛,因此都不敢请战应敌。正在这危急时刻,百官中站出一人,他主动请缨率军出征。

  夏启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彭伯寿。

  彭伯寿,表面意思就是大彭国叫寿的君主。大彭国是彭祖建立的国家,已经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到夏建立后就一直是一个大的部落国。彭伯寿,姓篯(jiǎn)名寿,自然是彭祖的后裔,但是具体是几世孙,已经无从考证。

  关于大彭国以及彭祖,我们之后自然会介绍到,这里不再展开字中也能看出他不一样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