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禹治天下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史记》中记载,此次治水过程中,禹同时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使得各地都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从而天下顺服。

  从这里可知,《史记》里认为,是禹最终划定了后世所说的“九州”,之前的君王可能也划定过“九州”边界,但是没有禹经历过一线考察后划定的准确。

  按照《尚书》中《夏书·禹贡》所记,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而禹设定的“九州”,在后世影响很广,直到周武王灭商之后,才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又分出并州和幽州,成为了后世认为的“九州”。

  因为治理大洪灾功绩卓越,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意思就是“伟大的禹”。

  此时已经退位的尧对大禹取得的业绩大为赞叹,于是就赐封其名号,称禹为伯禹,赐给他“姒”姓。

  所以禹就是“姒”姓始祖。

  当尧去世的时候,禹跟舜一起为其守了三年的丧,就象死了自己亲生父母,日夜痛哭,泣不成声。

  后来舜真正登上天子之位,他认为禹确实有才干,于是让他改任司徒,在内辅助自己执政,在外巡视考察百官执政情况。

  由于禹取得的巨大成绩和个人的威望,舜经过对其的考察,在自己八十三岁高龄的时候,决定效仿尧当年的壮举,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自己则退居幕后。

  后来舜到南方去教化三苗,结果因长途跋涉,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九嶷山。

  禹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决定为舜守丧三年,在此期间他将天子之位让给舜跟女英的儿子商均,自己则躲避到了阳城(一说是今天的安邑,一说是晋阳)。

  但是商均毕竟没有对天下做出过什么贡献,所以根本无法服众,于是四岳都不去朝拜商均而去朝拜大禹,不仅如此,周围的百姓也不依附商均,纷纷投奔到禹的住处。

  围拢到大禹身边的百姓,整日只干一件事,那就对禹歌功颂德,最后还到高处呼喊:“如果禹抛弃我们,让我们这些爱戴他的人该怎么办呢?”

  终于大禹为舜服丧三年结束了,四岳和百姓没有再给他退让的机会,尊奉其为天下之主。

  见大势所趋,大禹只得顺应民意,继承了天子之位,改国号为“夏后”,定都于阳城(还有说他定都于平阳,位置要么在安邑,要么在晋阳),遵从尧给自己的姓,开始姓“姒”。

  因禹姓姒的缘故,后世认为其父鲧也姓姒,实际上“姒”姓起于大禹。

  对于商均,禹也没有亏待他,封他到有虞氏部落为国君,并沿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

  从大禹登上帝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成功必须经历一番历练。大禹出身并不好,在尧执政期间,其父亲鲧不受尧的待见,而且即便是给他安排了治水这样的任务,鲧也没有完成好,最后畏罪自杀。所以父亲没有给大禹留下好的政治资本,这让大禹的起步比别人更加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舜的赏识,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在整个治水过程中,他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而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大山大河,遍访治水之法,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圆满完成了治水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国家各地实际情况,为他以后治理国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所以他之后能够接替舜成为天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说明,磨难是一种财富,历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大禹建立夏后国后,开始颁布国家的政令。他赏罚分明,对有,实际上“姒”姓起于大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