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最前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二,先秦文字表述方式及编年体的记述手法让事件的连贯性大打折扣。

  《春秋》以言简意赅著称,后世称其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尊重事实的同时又为后世的理解制造了难度,多易产生分歧。

  《春秋》及它的三个传记都是先秦的文言文体系,跟后期的文言文有较大差别,更加绕口难懂。同时像《左传》,其中引用大量的古代诗歌和上古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处事方式与今人不同,造成其意更加难以理解。

  不论《春秋》还是《左传》等史籍,都采用的是编年体形式,因此免不了给人一种“流水账”的感觉,而且同一事件前后连贯性不足的问题体现明显,这不仅让人没有兴趣读下去,而且思维上容易产生混乱情况。

  其三,这一时期诸侯国数量多,多国之间交错外交及混战让历史事件本身并不明晰。

  周武王建立周朝,传说当时封国就有七十一个国家,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一百二十八个(又说有一百七十多个),可以说诸侯之多为中国历史之最。鉴于这种情况,即便是史料挑选主要的诸侯国进行介绍,数量也不下于二十多个,而且诸侯国之间外交和混战不断,相互交织在一起造成记述上的复杂性,所以《春秋》等采用了编年体这种相对简单的记述方式,但是却留给后人一个不清晰的历史。

  所以笔者致力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虽然研究不深,但也翻阅了大量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典籍,借鉴了古、近、现代研究这段历史的名家学者的论点成果,尽量呈现一个事件清晰、连贯性强、契合历史本真的春秋战国,让诸君既有兴趣读下去,又宏观的了解了这段历史,这,其实本已经足够。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扭曲历史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出现,面对越来越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歪曲历史本意的个人杜撰的盛行,笔者不禁又在思考,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后世子孙会不会因为这些杜撰和歪曲而信以为真?会不会真的就这样把这些变质的历史当成了华夏的真实历史?如果是这样,后果不堪想象。

  因此,笔者打算更进一步,致力于将糟粕剔除,尽量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让后人不至于因多人说法不一而迷茫。我这里所说的真实、可信,并非说笔者写的就一定是历史真相,因为这事谁也没有经历那段历史,所以并非此意,但我能保证的是,我所写历史,必然有文献典籍可以查找到,不会随便引用小说家之言,杜撰一些没有的事件。同时对于有历史疑问的不同典籍的记载,笔者也会一一列出,并加之自己的分析判断,而在引用可信度不高的史料或者民间传说时,本书也会说明,历史可考性不高的也会进行标示,以防让诸君误作为真实的历史。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冯梦龙有一本《东周列国志》,所写内容是在东周历史的真实基础上加以杜撰添加而成,面上看故事性、连贯性更强,实际并非可以作为真实的历史,所以希望诸君不要被其误导。

  完成了以上两步——连贯性、真实性,笔者自感还有些不满足。春秋战国是一个大时代,是一个伦理分化、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这里面蕴藏着各种深奥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方法、是非成败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工作生活的百科全书。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笔者在理顺完善历史的同时,针对出现的历史事件,加之自己对历史及人生的感悟,写下了评语,本书也因此命名为《观史明智》。

  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因此本套书也以此为分界点分为《风雨春秋》和《飘摇战国》两部。本篇先写春秋史,因春秋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涉及到的封建国家有一百二十多个,可以说牵扯的历史事件非常繁多,本书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表述,不重要的国家和事件做了一些删减,目的只是使重要事件更有连贯性,使诸君更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还望体谅。

  写春秋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上古及夏商周的历史一并理顺一下,毕竟中国的历史重在传承,没有前史作为积淀,单讲春秋显得过于单薄,所以一并整理了。

  当然,因笔者才疏学浅,也未做到博览群书,更达不到点评历史的水平,所写内容,只是自己一家之言,担不起千夫所指之责。所书之处难免存在纰漏和谬误,语句不畅、错字别字不可避免,还望广大诸君不吝赐教,本人必当虚心采纳,完善提高!

  此致

  敬礼!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