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齐桓即位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莒国虽然不及齐国、鲁国那么大,但是它却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春秋时期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三十多个,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叙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

  莒国在早期极力与齐国、鲁国保持良好的邦交友好,因此莒国附近国家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

  此次公子小白就逃到了莒国,而跟这段历史相关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勿忘在莒”,出自《吕氏春秋·直谏》。

  成语讲的是公子小白已经成为齐桓公之后的事,当时管仲、鲍叔牙、甯(níng)戚等在他身边辅佐。

  一次他们一起饮酒,酒酣时,齐桓公问鲍叔牙说:“卿为何不说祝酒词?”

  鲍叔牙于是捧着酒杯对在座的宾客说:“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齐桓公听后很受触动,一下酒也醒了,离开坐席而向鲍叔牙行礼,说:“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出自这里,比喻不忘本,不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称谓问题。

  秦朝之前,诸侯国君都很谦逊,因此自称“寡人”和“孤”。“寡人”的意思就是寡德之人,当然这是自谦之词;“孤”本指幼年丧父(母)的人,成为有丧事之大国诸侯的自谦,或庶方小侯的自称。

  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周天子自称为“不榖(gǔ)”,意思是不善良,也有说是没能力,总之也是个谦词。后来天子衰微,这个称谓也被僭越称王的楚国国君所用,同时作为霸主的诸侯国国君也以此自称,比如齐桓公就如此称呼自己。

  所以说,秦以前的君主通常很谦虚,也很容易沟通,因为他们的自我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到了秦以后,从秦始皇开始自称为“朕”。

  其实“朕”这个字在秦以前就是“我”的意思,什么人都可以用,后来这个字被秦始皇独享了,其他人从此就不能再用了。

  那么为什么要用“朕”来代表皇帝自己呢?分析起来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字念起来很有力,二来与“镇”和“震”同音,比较霸气。

  言归正传。

  齐襄公被杀以后,公孙无知当上了君主,管至父担任了上卿。

  算起来管至父还跟管仲是本家,只是关系不太近。他知道管仲有才,于是派人到了鲁国,请管仲回国辅佐公孙无知。管仲知道公孙无知不得人心,早晚也会被杀,于是断然拒绝了。

  果然公孙无知上台仅一个多月就被雍廪杀了,这个消息被国内的贵族第一时间通知到了小白和公子纠,毕竟二人在国内都有各自的势力集团。

  管仲赶紧拉着公子纠,来到鲁国后宫拜见鲁庄公,目的是请他帮助公子纠回国即位。

  鲁庄公当然同意,公子纠那是舅舅,他回去当齐君,对鲁国只有利没有害。

  于是鲁庄公亲自率领三百乘战车,护送着公子纠,浩浩荡荡向齐国进发。

  公子纠是齐僖公二儿子,论资排辈齐襄公死了就该轮到他了,所以公子纠这次信心满满,在鲁庄公的护送下大张旗鼓地走着。

  可管仲却非常担心,多年的历练告诉他一个经验,越是十拿九稳的时候越容易出现纰漏。

  管仲认为公子小白这时也得到了消息,此时不是比谁声势浩大,而是比谁速度快。

  论距离的话,莒国离临淄比曲阜更近,怕被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强了先,于是管仲请求先带三十乘战车前去拦截。

  那么这次管仲的担忧是否正确呢?

  正确,而且非谦词。后来天子衰微,这个称谓也被僭越称王的楚国国君所用,同时作为霸主的诸侯国国君也以此自称,比如齐桓公就如此称呼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