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郑厉复辟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知道祭足在郑国的影响力,祭足这么多年都是国家上卿,已经成为郑国的形象代表,这种人是动不得的,动了,整个郑国就乱了。

  由此可见,郑厉公虽然爱杀人,但也不是随便杀,他还是有很强的政治头脑的。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公父定叔,也就是共叔段的孙子,他之前在郑昭公时期当大夫,后来郑厉公复辟了,他就又逃到了卫国。郑厉公用隆重的礼节请公父定叔回了国,并任命他为上大夫,美其名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左传》)

  很明显这是做给国人看的,郑厉公连亲弟弟都杀,还会在乎这个所谓的远房侄子?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秀是要做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得到了国人的肯定。

  显然郑厉公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是个好人。

  郑国从郑庄公去世之后整整乱了二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祭足的苦苦支撑,但是国家动乱带来的是国力的衰退,郑国有过三公时期的荣耀(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有过郑庄公时期的“小霸”,但它毕竟是个小国,猫咪再怎么强势它也成不了老虎,在春秋这个大舞台上还是掀不起什么大波澜。

  对于郑国,我们以主角的身份也只能讲这么多了,之后的春秋历史乃至战国历史中,郑国就再也当不上主角了。

  接下来真正的主角就要登场了,这个主角就是大国齐国。

  我们从郑庄公死后郑国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道理:

  一是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天赋、机会、隐忍和坚持。我们先抛开郑厉公这个人的人品,单看他的发展史,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他有没有天赋?当然有,在阵前连聪明绝顶的郑庄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都让他给解决了,这当然是货真价实的天赋。同时他还处事果敢,敢想敢干,这些都是成为优秀君主的条件。可是他的机会不好,原因就是他不是嫡长子,从根上他已经失去了成为君主的资本。也正因为此,祭足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反对郑庄公废长立幼,使他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但是他在宋国的时候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当君主的梦想促使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手段投入到实现梦想的行程中,最终排除千难险阻,并抓住了合适的机会而真正成为了郑国的君主。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足称赞,我们看问题从宏观角度去看,不要纠结于微观的是与非。可是后来他又犯了个错误,那就是错误地估计了祭足的能力,同时高估了队友的能力,最终导致丢失君位,仓皇出逃。换做一般人,经过这大起大落后,早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可是郑厉公却没有,依然对君主的位置充满向往,于是他选择坚持和隐忍,为最后取得胜利蓄力。这一坚持就是十四年,一般人也早就磨得没有了激情,可是他却依然如故。最终如愿等到了祭足去世的机会,他也终于迎来了大爆发,重新登上了君位。从整个过程来看,郑厉公的革命史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我们再来看祭足的人生。祭足出身就是个小官吏,因为自己的大才才一步步得走上了郑国上卿的位置。祭足也有他自己的问题,比如他被宋庄公挟持时的贪生怕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是识时务的,俗话说“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便自己死在了宋国,其实对郑国来说没有什么改变,因而不如活下来,反正自己尽忠的是郑国,而不是为某一个君主。后来的事也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试想一下,如果他当时为了对郑昭公尽愚忠而死在宋国,那么将是郑厉公和郑昭公为争君位打得不可开交,不管谁嬴谁输,战乱都会给老百姓带来长时间的痛苦。而祭足的妥协,不仅避免了战乱,虽然君主一直在更换,但是维持了相当长的郑国的稳定,这不得不说祭足确实有过人的治国本领。直到他死了以后,郑厉公才敢发动对郑国的进攻,才打破了这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说祭足还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的。因此,识时务不是懦弱,能屈能伸才是真本领。

  三是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能适应环境才是真强者。咱们再来看郑昭公。说实话,郑昭公这个人确实有很多的优点,他长相俊美,而且为人善良正直,同时孔武有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这都是优点没错,可惜的是,他是一国的君主,作为君主,有时候优点就变成了缺点。因为他作战勇敢,所以为齐国击败了戎狄而立了大功;但同时因为自视有功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而闹脾气,拒不接受齐国封赏;齐僖公为表示对他的敬意和喜爱,几次三番地想促成与其的联姻,他都以各种“君子”之由而推辞,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中;因为对鲁国安排封赏顺序不满,致使其几年后都没有忘记,心胸狭隘的拉拢齐国讨伐了鲁国,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样没有考虑国家的利益;他过于看重亲情,不专注于他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品,反而对他宽容加爱护,作为一个普通家庭这是美德,可是作为君主之家,这种放纵其实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所以郑昭公这样的人确实不适合做国君,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主导国家,不能看清周围的环境,更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