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郑国内乱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正在郑厉公积极忙着跟鲁国搞好关系的同时,宋国派人来讨债了。

  讨什么债?当然是郑厉公之前答应给宋国的好处。

  郑厉公后悔不已,后悔当初就不该签这样一个卖国条约,于是他就找各种理由推迟缴纳。

  这下宋国不干了,派来的使者赖着不走,一直给郑厉公施加压力。

  前面我们介绍过,郑厉公可不是个等闲之辈,他能想办法篡位,那就已经没有什么事是他干不出来的了。此时在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他落难的时候宋国接收了他的恩情,相反的却是对宋国咄咄逼人的憎恨。

  于是前699年,郑厉公联合了自己的盟国鲁国一起攻打宋国,直逼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

  宋庄公这下慌了,他没想到郑厉公是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儿,没想到自己的催促竟然导致了大兵来犯。衡量自己的实力,这么多年了,不管是对阵郑国还是鲁国,宋国从没打赢过。

  没有办法,宋庄公只好下令加固城防,坚守都城睢阳。

  应该说攻城战古往今来都是最不好打的一种战争,但是郑鲁联军的战斗力确实不一般,将睢阳围困了多日,眼看宋国就要支撑不住了。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郑鲁联军竟然主动撤退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齐国此时也正在打仗,打的是鲁国的盟国纪国。

  为什么要打纪国?这事是有历史渊源的,两国是世仇。

  我们在前面介绍周夷王的时候讲过,纪国多年受到齐国扩张的影响,感觉自己再不限制齐国早晚都会被齐国吞并,于是当时纪国国君纪炀侯向周夷王进谗言,陷害齐国国君齐哀公。结果出于政治考虑,周夷王最终烹杀了齐哀公,而至此两国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此时纪国的国君是鲁国君主鲁桓公的姐夫,而齐国的君主齐僖公又是鲁桓公的老丈人。

  是不是有点乱?其实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在那个时代很普遍,随便找找,各国君主之间都能扯到关系。

  鲁桓公本来是要在齐国和纪国之间斡旋的,毕竟都是亲戚关系,但齐僖公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鲁桓公这个女婿不跟自己一条心,面子上挂不住,于是索性连鲁国一起教训了。

  此次齐国就联合了卫国、南燕国,浩浩荡荡向鲁国进攻。

  鲁桓公得到消息后,当然不能不回军救援,郑军见这种情况也不能继续攻打宋国了,于是索性帮助盟国鲁国抵御齐国联军。

  按理说郑国与鲁国和齐国都是盟国,但是盟国中也有亲有疏,齐国是大国,向来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让立志称霸的郑国有时候也很不爽。

  郑鲁联军可以说是一条心,可齐国联军这边则没有那么团结了。

  卫国当时的国君是十五岁的卫惠公,他是齐僖公的外孙,但是卫国刚经历了国内的动乱(第二部分的时候会具体介绍),出兵不过是对外公有个交代罢了;南燕国是弱国,向来战斗力不强,他们来凑热闹主要是想齐国帮他们抵御北边的狄人。从军力配备上来说,齐国已经落了下风了。

  宋庄公本来已经不抱有什么希望了,可是突然之间郑鲁联军竟然撤退了,一打听原来是鲁国后院起火,于是他又来了精神,竟然主动出兵来帮齐国。

  他的算盘打得不错,在别人的地盘上帮着齐国打败郑国和鲁国,不就等于齐国帮自己打鲁国和郑国吗?既报了仇又能给齐国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见有卫国、南燕国、宋国都去帮助齐国,郑厉公此时反倒心里有底了,他认为如果齐国一国的军队则很难攻打,加了其他几个国家,嬴的把握就十拿九稳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早已经通过之前繻葛之战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如果辅助国没有真正的实力,便可全力攻击使其溃败,利用溃败来影响主攻国的军心,从而取得全局的胜利。

  结果也确实如他所料,三个帮忙的国家一开战就成溃败之势,从而扰乱了齐国军心,军心不稳怎么取胜,于是齐军也大败。

  《孙子兵法》中有一条兵法叫做“乱军引胜”,就是以这场战役为典型战例。

  《孙子兵法·谋攻》中说:“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也。是谓乱军引胜。”

  对于“乱军引胜”的“引”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引”在此是“失却”之意,也就是失去胜利;另一种解释认为,“引”为招致的“致”,是招致敌人的胜利,这两解释的实际意思是一致的。

  “乱军引胜”的兵法解释就是: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也从这仗结束之后,郑国和鲁国结盟去帮助齐国,郑厉公此时反倒心里有底了,他认为如果齐国一国的军队则很难攻打,加了其他几个国家,嬴的把握就十拿九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