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抢班夺权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郑庄公活了五十六岁,在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找祭足来商量后事。

  当时郑国是有太子的,那就是太子忽,就是之前跟王室交换过的人质。

  在这里科普一下权力继承人在古代的称谓问题。

  商周时期的天子及诸侯的权位继承遵循立嫡长子原则,即正夫人生的儿子叫嫡子,最大的嫡子叫嫡长子,权位由嫡长子继承。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时候会出现废长立幼,但不管是谁继位,权力的合法继承人在那时称为“太子”或“世子”,这个称谓只有一人可用,其他儿子都叫做“公子”(王的其他儿子叫做“王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本来郑庄公之后,权力就该交给太子忽,可是郑庄公对太子忽向来不太满意,他觉得忽这个人太过善良正直,而国君就该善有城府、处事果断,这点上他更看好另一个儿子公子突。

  公子突可不是等闲之辈,行事大胆,且有谋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前714年,郑国遭到北戎的入侵。

  北戎又称山戎,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也就是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北戎民族一度发展迅速,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等国,也经常袭扰中原国家。

  此时北戎攻打郑国,郑庄公率兵抵抗,但他一直对戎兵有所顾忌,曾忧心忡忡地说:“戎人是步兵,我们用车兵,我担心他们突然从后面绕到前面来偷袭我们,毕竟步兵行动要敏捷得多。”

  公子突此时站出来说:“我有一计。可派一些勇敢但没有毅力的战士,冲击一下敌军就赶紧逃离。父君您设下三批伏兵等待戎人。戎人轻率而无秩序,贪心又不团结;打胜了争功不让,打败了互不相救。前头部队看到财物俘虏,必然只顾前进;前进一旦遇到埋伏,就一定会匆忙奔逃。后头部队不加救助,敌军就没有援兵了。这样我们必然会大胜。”

  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果然大败戎军。由此可见公子突确实才能出众,也正因为此,他才深得郑庄公的喜爱。

  而太子忽呢?同样参加了一场跟北戎有关的战事,而其中他的表现也很能说明他的性格。

  据史书记载,公子忽长相英俊,而且为人善良正直,不仅如此,还很勇武,同时还有股倔劲。

  前706年,北戎攻打齐国,齐国于是派人向诸侯国借兵,郑庄公让太子忽带郑国军队救齐。

  当年六月,由于太子怱作战勇敢而大败戎军,并俘获了戎军的两个统帅大良和少良,斩获戎军兵士的首级数百,一并献给齐国国君齐僖公。

  取得了大胜仗自然让齐僖公非常高兴,于是打算对当时一起出兵的其他国家的统帅进行赏赐。

  但是参加这次战斗的诸侯国很多,齐僖公也不知道按什么顺序颁布赏赐,就请最懂周礼的鲁国按排此事。

  鲁国按照诸侯的爵位进行排序,这样的话自然郑国就因为是伯爵而排在了后面。

  郑太子忽当时就发怒了,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不应居后,于是发给他赏赐的时候他拒不接受。

  太子忽的耿直没有惹怒齐僖公,反而更加受到他的赏识。

  齐僖公之前就表达出对太子忽的喜爱,他有很多个女儿,大女儿叫宣姜,后来嫁到了卫国;还有个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叫文姜,刚到出嫁年龄的时候就打算把她嫁给太子忽。

  可是公子忽当时就给回绝了,他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左传》)

  意思是说人各自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经》说:“求于自己,多受福禄。”福禄取决于我自己,靠大国有什么用?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出自这里,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