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生产问题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将之前攒起来的好牌都输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赶紧的想办法挽回颓势。必须尽快补充装甲部队的消耗。

  当然,三百个摩托小时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专家的算法。这不过区区12天,一辆寿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自然要批判。

  问题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开着坦克向前猛冲。在进入战斗之前,比如长距离机动的时候,几乎不会用坦克本身的动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装甲部队集结和机动的常规也是正确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车或者火车转移。进入集结地点之后,再下车重整序列之后作战。

  说不客气点,那种以为装甲部队一路突击上千公里,时时刻刻靠自身动力向前冲锋的场景,多半是幻想,而且还是土豪级别的幻想。现实中没有任何国家会这么干的。而且这么干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儿里面不舒服!

  实际上不管是二战还是之后的历次有装甲部队参与的战斗,一两天之内向前突进上百公里的战例都是少之又少,苏联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战时期,规定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机械化步兵师)一日的突击距离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样子。至多五十。

  为什么这个数字这么低?难道是苏联人坦克不够多、柴油不够烧?肯定不是,因为要达到这个突击距离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顾得让装甲部队硬冲,一天飚上百公里不是问题。但是抵达目的地后还剩多少能作战的坦克,以及后续部队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说。

  所以说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摩托小时寿命很宝贵,是不能随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时已经足够装甲部队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使用了。期间,要么动机和变箱大修,要么就已经被敌人摧毁了。

  不光是装甲部队存在这个问题。空军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根据之前一个月的战斗消耗。总装备进行了估算,一架战斗机顶多能执行五六次战斗任务。甚至相当一部分在最初两三次升空作战后就被击落了。委实不需要动机的寿命太长,完全可以降低相应的标准,比如战斗机的航空动机的寿命都不需要过5o小时,大部分二十多个小时就被击落了。请下载app爱阅app最新内容

  所以当时李晓峰就建议,动机生产企业可以在战时降低标准,保障动机3oo小时的寿命就足够了,再多了就纯属于浪费。苏联可不是美国那样的狗大户,不可能既保证数量又保证寿命,在战时,只能先顾着最紧要的一头数量。

  为了保证足够的数量,李晓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产品的寿命,还下令暂时中止新产品走上生产线。冻结一切生产技术状态,先卯足了量的生产,撑过艰难的1941年再说改进。

  当然,这不是拒绝设计师改进产品,相应的改进计划也照样进行,只不过暂时不进行量产而已。比如t-34和t-35,改进计划就如火如荼的展开。

  其中t-34基本上是走后来的t-34-85的路线,加强装甲和火力,没多说可说的。而t-35就稍微特殊了一点,之前提到过,北方工业已经搞了一个加强装甲和火力的改进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李晓峰并不满意,他觉得北方工业的步子迈得太小了,这样的改进如果在1942年投入生产,不要说和同年出现的虎、豹相比,甚至是同四号坦克的加强火力型号相比,都占不到一点便宜。

  以t-35的外形,想要抵御kk4o的攻击,炮塔正面至少要达到7o毫米,而车装甲也必须增厚到5o毫米,甚至这都显得勉强,至少只能在1ooo米外同对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业原本的升级计划,炮塔正面才6o毫米,这加了等于不加一样。

  李晓峰认为,t-35再怎么说也不能弱于t-34,必须进行更深度的改进,什么样的改进呢?第一自然是增强装甲,第二步火力也必须加强,76炮很快就要干不动德国佬了,甚至85炮也仅仅能威胁黑豹。t-35完全可以和t-54装一样的1oo毫米滑膛身的动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装甲部队集结和机动的常规也是正确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车或者火车转移。进入集结地点之后,再下车重整序列之后作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