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有副春联写得最好,叫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人迎,孩子们盼的过年,尽管费了个牛劲,说过就过去了,人们见了面拱一拱手,说上一声“过年好”,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拉家带口的汉子们难得有个清闲的功夫,而新春的日子里却使他们伴着七格隆咚的鼓乐声渡过了段欢乐的时光。大姑娘,小媳妇和一帮老太太们也有了彻底解放的时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找一个投言的人家儿,聚在一起打麻将,抹小纸牌,没有大的输赢,却也满足地过了过干瘾。好在没有等着吃饭下地的人催命,蒸的到处都是的馒头这时派上了用场。有现成做好了的鱼肉和豆腐、粉条等熟菜,抓上一把米,炉子上锅里添上一瓢水,用不了一个屁时功夫稀饭就熬好了,不用老娘儿们,但凡是有手的人都会做。大人,孩子们都变着法子的去玩,都玩疯了。也难怪,一年到头忙得脚不得闲的人们,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不然的话,人活一辈子人也太没有劲了。因此,就是有些规矩大的婆婆们也都放了天大的恩典,不再去干涉玩小牌儿的儿媳妇们,天下是一片祥和,没有了鸡毛蒜皮的争吵和你多我少的掰扯。这样一直到了正月十五,正十五闹元霄,元宵节一过,这个年就过的差不多了,该吃的也都吃了,该玩也玩了,该花的钱也花了。

  按照节气来说,此时已是雨水已过马上就到惊蛰了,到了地气儿将通的时节。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西菜园村又到了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时候。这个日子口儿,男女老少都忙在地里,土地整平,菜地调畦,大蒜,土豆就都该准备栽种了。常昊现在已顾不上这些了,他把一亩八分的自留田托付给陈志如,由父亲给准备好大蒜瓣子和土豆栽子就可以了。他则一心一意地盯住了正月十六从东北来人的大事。好在吃的、喝的用不着准备,现在谁家有事也不用家里动火了,到饭点儿时往饭店里一领,什么事都不用管了。常昊在县宾馆里订下了五天的包桌,连早点都安排好了。现在车不用犯愁,光是村里加上家里的车就足够用了。

  正月十六,这是让常昊魂牵梦索的日子。虽说还有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在他的感觉就好像有一个世纪这么长。挂在墙上的时钟竟像一个受了伤的老人,走得怎么这么慢?抬头看了几次也没有走一个小时。

  终于盼到第二天,常昊带着三台小车来到了沽城站,望着巍峨耸立的钟楼,常昊的热血一阵阵地向上涌。马上就能见到妈妈啦,哪有孩了不想娘的啊。从齐市到沽城的列车到站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出站口那里已拥出出站的人群,一个个脑袋挤在一起,根本看不见谁是谁。常昊立马伸长了脖子,抬起脚,顺着出站的人群一排排地扫视,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人。这时常昊突然听到一声银铃般的呼喊声:“哥”。那声音是多么的熟悉,亲切,自从回关里后就再也听不到这世界上最动人的声音了。常昊寻着声音四处探寻的时候,突然一双柔软的小手按在了他的脸上,身后还传来一阵阵嬉笑的声音,他用双手拉着那一双小手,往后一转,妹妹那稚嫩的小脸映入他的眼帘,他大声地叫了一声:“慧妹”,张开双臂将慧妹紧紧地搂在了怀里,慧妹则发出了嘤嘤的好像鸟叫一样的哭声。常昊轻轻拍打着慧妹的后背,嘴角也因为也高兴地想哭向下弯了下来。

  “慧妹,咱妈呢?”常昊急切地问妹妹。

  “那不过来了吗?”妹妹扬手一指,常昊顺着妹妹的手望去,妈妈和霍大叔、霍大婶儿,还有两个模样俊俏的姑娘一起冲着他们这边走过来。从远处一看,来的一群人的穿着打扮明显透露着东北浓郁的特色,不分性别和年龄的个个穿着二毛剪绒的皮衣,不过故娘们的衣服款式比起大人们的蓝的、灰的式样式要时髦一点点,脚上都蹬着一双毡窝窝儿,这在沽城明显不合时宜。常昊没有在乎亲人们的穿戴,三步两步跑上前去,扑通就跪倒在母亲的面前。常昊的举动惊呆了包括母亲在内的亲人们,也引来大厅里人来人往的行人的驻足观望。常昊满脸流得都是热泪,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伏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做母亲的大兰疾步向前,双手扶起跪倒在地的常昊,嘴里喊着:“我可怜的儿呀,快起来吧。”说着说着也哭了起来。

  在一边的霍大叔,霍大婶儿忍不住高声地说:“你看看这一家子怎么了?见了面儿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唱开了哭戏?也不怕人来人往的笑话。”

  在霍家大叔,大婶儿的调侃和解劝下,当母亲的和当儿子的这才停止了哭泣,破泪成笑了。常昊赶紧向前问候了霍家大叔和大婶儿,也跟站在一旁脸上似有些腼腆的霍家大俊打了招呼。常昊也只用眼睛快速地瞄了一眼大俊,就别过了头,掩饰自己的难为情。霍家大婶儿看常昊,心里也是一千个欢喜,一万个满意。这孩子虽然比回关里的时候瘦了,可是也英俊了,出息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