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喀斯特地貌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伏流、石山等现象已有提出。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岩溶现象已有较多记载。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在广西、贵州、云南,他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季闽和张经理打量了一下整个大厅,找到一处凸起的石柱,石柱上方已经磨平,正好可以坐下休息一下。商量了一下,打算一个一个溶洞进行探索,所以商量好以后从左手边第一个溶洞进入。第一个溶洞入口比较小,只能弯着腰进入。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壮观的景象,只见一大片石林,高达数十米。由于洞内光线不足,怕迷路,所以季闽决定和张经理出溶洞去看第二个。第二个溶洞入口比较宽,可以两个人并排进入,走进后是一片数十平方千米的洼地,边缘略陡并发育有峰林,底部平坦且覆盖残留红土。由于没有带相关设备,怕下去有危险,所以也只好退出,去下一个溶洞。第三个溶洞入口特别小,需要爬着进入,只能嘴咬着手机,手脚并用,好在洞口距离短,爬了一会就到了里面。这是一个小厅,顶部有不少石钟乳,地上是一些石笋,由于空间小,洞口小,感觉空气不是很足,所以也只好退出。看了一下时间,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怕天气太晚回不去,在山上过夜比较危险,一是没有睡袋帐篷,二是蛇虫鼠蚁的。于是,张经理和季闽决定不再一一探索了,而是直奔地下河那个溶洞。这个溶洞稍微宽一些,可以沿着河岸行走,不过地面有点湿滑,需要扶着洞壁慢慢前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