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变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父辈曾对我这样说,太行山南麓的安庄是咱家。它四周翠竹环抱,十多亩田园的家业令人羡慕,庭院宽敞,有书房、牲畜房配置,一棵高大伞状杏树覆盖大半个院落,大门外一侧的不远处,柿树成行,五六个品种。相邻亩把大桃园,收获时节,硕果累累,芳香四溢,一湾溪水从门前潺潺流过,奔流不息,置身其间宛如仙境。集体农庄后,举家迁居外婆家下水磨村。

  父辈轻描淡写的话语,让后生的我着实馋了两眼。如此的环境,岂不是陶渊明桃花园的翻版。

  光阴荏苒,进入五六十年代,童年的我眼下的住所虽与老家不可同日而语,却别有一番情趣。一处清代老式三进两院建筑,不失威严。尽管门对门,院邻院,六户人家,显得剂了点,然而,和睦相处的氛围给孩提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以盛夏酷暑,傍晚时分院里乘凉的场景蔚然一见,凉席铺满庭院,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或坐或躺,谈笑风生,孩童们望着满天星空,心里做着各自的梦。

  我的学生时期,两个哥哥先后成家立业,分门另户生活,住房问题显得那样的要紧。之后,兄弟仨用尽气力,勉强盖起了一座土坯墙瓦房,方缓解了燃眉之急。

  再后来,我的婚房一间之所,仅有的四件家具(方桌、大椅、抽屉桌和木箱)难以放下,只好有选择性放置了一桌一椅一箱。

  床的上方常年罩上一顶蚊帐,仅作屏风。另一侧垒着不大的煤火台。墙上装饰着出自表弟之手的四扇屏儿。

  一次机缘,家里买下了生产队时期的一座房,兄弟三人住房得以重新调整,各居一座,方缓解了有了孩子的窘境,生活开始步入大道。

  九十年代初,在自己手上终于新建了四间头四开门砖混结构新式单家独院,外墙贴瓷砖新潮风光了一把。在乔迁新居,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之际,平生第一次最“奢华”的显摆,分明是心灵深处压抑已久的难言之隐的一次释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当先。摸着石头过河,学着做生意,小打小闹持续了八年,尽管收益平平,却使两个孩子顺利地完成了大、中专学业。

  16年前的一次家庭信息沟通,时至今日清晰浮现。主要话题是围绕县域房地产开发公司,紧锣密鼓实施的铭源新区售楼事宜展开。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