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荗时的遗憾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我的高中阶段。就读于博爱县第二中学。毕业时的1971年正值“*****”时期,考大学的愿望破灭,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定格在那。美好的憧憬成泡影,留给我们七一届毕业生的是终生遗憾和无奈。尽管如此,三年的学业并未荒废,老师的教诲受用一生,同学间的真挚情感和友谊永志难忘,校园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小将登讲台的举措是“文革”的产物。一段时间,我们五排的音乐课,张老师选择由我来上。到了音乐课时间,老师坐在我的位置,我就走上讲台。按照老师的指导,先讲乐理知识,后教唱歌曲。当时,使用的是脚踏风琴。开始的时候慌场,手忙脚乱,甚至有讲错的地方,好在老师的及时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虽说谈不上什么“水平”,但对自己是一种难得的锻练和再学习,凭着日积月累,“授课水平”逐渐有了长进和提高。后来,同学们也风趣地管我叫“小老师”。每当同学间开玩笑时,尽管有几分调侃讥讽,,可我心里却仍有一种隐隐的成就感。

  校文艺宣传队的成立,集会了各年级有吹、拉、弹、唱基础的文艺爱好者,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在一起,由音乐老师策划编排一些文艺节目,先在校园试演,听取意见,寻找不足,不断总结提高,以期能够满足公社领导要学校出节目的要求,配合会议的召开,营造声势和氛围。

  一次,老师特意安排我和一位女同学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后在公社教师会上首演,赢得了老师们的一片掌声。我表弟(老师)身临其境这样对我说,三哥你那首歌唱得都说不错。唱得有情感,曲子好听,节奏明快,悠扬上口,又是二重唱,男声部、女声部结合得比较到位,尤其是你那宽厚嘹亮的声腔,打动了比较挑剔的老师。听了表弟老师的一番话,我嘴上说:“勉强、勉强”,心里又回荡着那首歌。“雄伟的西马拉雅山,奔腾的鸭鲁藏布江,山高水长情意深,***恩情说不完……。

  校文艺宣传队成立的同时,蓝球队相继成立。活动频次要比宣传队更高些。课余时间蓝球活动首当其冲,排与排的比赛接连不断。每当县里组织比赛,二中蓝球队便以公社蓝球队的名义出现在赛场上。我有幸数次代表公社蓝球队到县俱乐部打比赛,结识了许多朋友。

  那个时候,社会上会议多,尤其是公社的重要会议,领导的讲话稿以及下发的会议材料的印制,成了会前一项重要而又繁重的任务。而当时,文字材料的印制,还停留在手工刻写,油印阶段。每到此时,公社办公室主任就要来到学校物色人帮助誉写。我和我排的牛某,高一年级的乔某,便成了誉写文件的座上客。白天上课,晚上挑灯夜战,紧张时整个通宵不停。誉写刻版,要的是仿宋体,只要是写到一定水准,无论出自谁的手,应该没有太大区别。宋体字,有它的规范要求,不可随心所欲。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渴求知识的兴趣广泛热烈。学生时代都说清苦、紧张,但却令人神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游泳,拿到名次,并非易事,需要的是智慧、毅力、机遇。“文革”结束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已在县机砖厂工作近三年。就当时的情况看,参加高考的优势不突出,但通过努力,也是有希望的。上天给予大家的机遇应该是一样的。这就是要看自己是如何把握的。回想起来,后悔也罢,不后悔也是,毕竟成为历史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