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走过的风景名胜,多是以随团走马观花、闪电式的眼光去看的,新鲜的喜悦是一时一地的惊瞥。然而,那些感受完全区别于回村的沉静心态。

  城镇小区离下水磨村,骑电动车不过二十分钟的距离,挺近,也方便。想要回去,立马便回去了。一到许九公路许良段,似乎心里的一种踏实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感受只有在这方地域才会有。

  隔三叉五,时不时,也没什么事,说走就走又是那样的突然。这也是近日的事情。回村的路径可称着“三点一线”的老模式,是那样的执著、那样的顽固,不曾有过改变。

  第一个点便是打自己手上成就的院落。门前翠竹掩映,空气自然清新。村上唯一的一片竹林,是县林业局适时投入重点保护的林园。林中铺设下了管网,为浇灌提供了保障。浇园时刻,开启管网,细密的水柱瞬间形成雾状,笼罩着竹子的中下部,犹如雨下,滋润万物。令人惋惜的是昔日的“村村门前水,家家屋后竹。”的环境写照,不复存在。尽管自然的原因不容忽视,但更多的是人为的观念使然。面对仅有的这片竹林,居住地的人们格外看重和爱护,饱偿了环境的眷顾和恩赐。停了车,开门锁,迈进庭院。石榴树、樱桃树遮荫了大半个院。开了屋门,习惯的拿起扫帚将落叶清扫,继而,操起竹刀砍去樱桃树下风长的芽条。换了拖把除去室内的灰尘,落坐稍事休息,喝口自带的“农夫山泉”,我的心,在那一瞬间的微妙变化,是旅游任何地域不曾有过的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反应。

  走出屋院,不知不觉来到了儿时生活过的老宅院。据《焦作市文物志》记载,属清代建筑。高耸的门楼,厚实的木门,不小的青石门墩,透出它的古朴和厚重。它坐北朝南为两进楼式四合院,现今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岌岌可危。走进它看到自家的西屋侧檐房,几根立柱依然挺立,屋檐有青瓦脱落,上好的雕花窗心已被人拆走,昔日的英姿,荡然无存。然而,小时的记忆依然清晰,令人不忘。也是夏日的夜晚,随大人一起乘晾当院,躺在竹晾蓆上,遥望蓝天,数着星星,听着妈妈讲的故事,是那样的神秘、好奇。

  接下来,骑车来在村子西南端,新济公路磨头段北侧,据父母在世提及的我出生前的居住地_安庄。四周翠竹环抱,两户许姓人家。院落宽敞,有书房、牲畜房配置,一棵伞状杏树覆盖了大半个庭院,门前一弯溪水潺潺流过,偏东南方向一行柿子树叶繁叶茂,多达十余棵,四、五个品种。如:火爟柿、锥巴柿、门墩柿、烧饼柿等。另一侧,亩把大桃园硕果累累,收获时节,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忽入仙境。如今,一片杨树林取而代之,可是高高的树下,死而复生的竹子年复一年一丛丛,一簇簇顽强的集结生长着,又逐渐连成片,显露出不屈不挠的势头。这方竹林重新焕发生机,指日可待。

  又回村街走走,就会有变化。今日的东西向一条主街,依旧那么长。临街的房屋建筑与过去却大不同。不觉间全建起了两层或两层半的水泥砖瓦结构的房屋。而后审批的宅基地建房已朝着村子外围拓展。那些还保存着的土坯垒墙,低矮屋院已成为“空心村”,在治理规划之中。走着走着,我总会被勾起往时的记忆。几年前,我有意识的绘制的那张下水磨村老街示意图浮现眼前,挨家挨户所处位置的标注,是那样的真实、清晰、亲切和沉静。

  故乡与家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两者无法分开。从你落地那一刻开始,故乡便给你肉身和心灵打上了印记,如影随形,伴你成长,不再须臾分开,让你回味终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