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曹操写完这首诗以后,念了几遍,心头仿佛轻松了许多,但他怎么也睡不着。直到雄鸡三唱,东方发白,他才叫醒曹洪、夏侯悍等人,将残剩的人马重新检点一下,整装东归。在他看来,这次战事虽然失利,但只要吸取教训,坚定意志,诛灭董卓的壮举是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和响应的。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



从这段记载中关东义军联盟的分布情况来看,他们是从洛阳的三个方面,即北部、东部和南部,形成了对洛阳的军事压制性包围。后来曹操所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的规划,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洛阳三面包围策略的深化形式。



虽然由于受到《三国志》的影响,在我们大多数读者印象中,关东义军联盟中除了曹操之外的大多数诸侯们,都是“莫敢先进”的。在我们对《三国志》的印象中,这种状态也是导致这场勤王之举失败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关东义军联盟既然有了计划,董卓一方自然也是要给出相应的对策。比如在洛阳东部,成功阻击曹操的“卓将徐荣”;比如在南部,董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击孙坚所部的吕布和胡轸,虽然他们被孙坚打败,但接续的徐荣却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也算是为董卓的西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洛阳北部,其实一直都是董卓投入精力和兵力最多的方向。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早在关东义军联盟成立的初期,河内太守王匡就率先派兵屯驻在了洛阳北部的要塞河阳津,做好了攻打董卓的准备。说起来,王匡才是最先进兵的关东义军诸侯,而不是曹操。只不过王匡的这场河阳津之战,被董卓实行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的计策,偷袭了王匡的津北后方,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让王匡失去了在乱世中大放异彩的机会。



到后来袁绍率兵来到河内郡的时候,董卓又利用张杨和於夫罗发动了针对袁绍的叛乱,使得关东义军联盟“勤王”义举的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