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礼部尚书(十三)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青青是第一次到杭州满城来参观,进了城内之后就感觉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整齐。

  与杭州城内相比,满城内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整齐。街道、建筑,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包括城内的华夏军士兵,一个个衣服干净,人也干净。行走之时两人成排,三人成列,整齐的难以形容。

  青青等人跟着老师走了一阵,就听老师叹道:“其他地方和这里差不多。”

  明白老师是要回书院,青青赶紧追问道:“先生,何不看看他们的菜都是怎么种出来的?”

  大伙听了这个请求,也连忙表示赞同。就被先生领着向前走,走了一段,便看到好多比书院玻璃大棚更大的大棚一间挨着一间。

  先生拿了通行文件,守卫们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将众人放了进去。刚进大棚,就感觉到一阵暖意,仿佛瞬间从冬天到了夏天。随即见到里面的蔬菜清脆一片,不仅长势比书院的好,种类更比书院的多。

  在大棚里忙活的并非是农民,全部都是军人。这让青青感觉非常不习惯,正想扭头和同伴说这个,却忍不住抬起手来捂住嘴,一个大大的哈欠就打了出来。看到青青打哈欠,旁边的同伴们仿佛传染般,纷纷打起了哈欠。一时间,你也哈欠,我也哈欠,好像大棚内被传染了瞌睡虫。

  青青记得题库中有道题,说是最容易引发相同行动的人类行动是什么。里面好几个选项。标准答案是‘打哈欠’。青青原本不是特别能理解,此时见到大伙这般,只觉得果然如此。

  先生看众人这般,赶紧带了大伙出去。大棚外空气冰冷,青青不禁连着打了几个寒颤。虽然还是在打哈欠,速度越来越慢,幅度越来越小。周围同行的众人也一样。很快,矗立在隆冬寒风中的人们都被冻的清醒过来。原来是大棚种的温度太高,太暖和,才弄到如此局面。

  大伙不敢再进去,都在外面驻足观看,就见大棚的屋,我华夏朝廷,从军并非人生全部。对志愿军人来说,这是选择的人生职业。对于义务军人来说,这是人生中三年从军经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些会种地的人民大众。”

  华夏军的军纪是没的说,又如此骁勇善战。青青本以为这会是一支评书先生所说的‘岳家军’。不成想军官竟然是用人民大众来讲华夏军,青青完全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讶异中竟然生出些感动来。

  然而她的问题已经问完,其他人立刻继续举手。听着军官回答其他问题,青青带着感动坐回位置上。

  问题很多,军官一一回答。青青带着些感动聆听着,只觉得军官讲述的真是好。尤其是扣着‘华夏军也是人民大众’的立场,感觉更是质朴简洁。直到书院老师看时间差不多了,主动告诉大家,时间到了,该回去啦。众人才停下来。

  等军官要走之时,青青突然忍不住站起身,跑到军官旁边,大声问道:“这位同志,请问你是不是读过很多书?”

  军官一愣,盯着青青看了看,神色间有些不解。

  青青赶紧追问道:“我听你言谈十分高雅,绝不是只读了书。而是读了许多书,明白了许多道理。所以很想知道,你到底读过多少书!”

  “哦。你这么讲我有些明白了。我读书也不是很多,不过我乃是朝廷新建的礼部成员,所学所知都是跟着礼部组织学习学来的。我还有工作,再见。”礼貌的道别之后,军官向青青点点头,转身就走。

  青青看着军官迈着从容的步伐不紧不慢的离开,只觉得胸中都是仰慕之情。虽然军人本就该是赳赳武夫,国之干城。然而华夏军的军人身上却不是那种如狼似虎的凶恶感觉,而是更加从容自制带来的感觉。只是看,就令青青感觉安心。

  此时,其他同学们已经啧啧称奇,“这位竟然是礼部的人,不一样啊,果然不一样。”

  一路回去的时候,众人议论纷纷。朝廷关于建设礼部的事情已经用公文的方式传达下来。以考公务员为目的的众人当然是研读过朝廷的旨意。

  满清是用的程朱理学,自然要讲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由于华夏朝廷讲‘解放’,公布了《婚姻法》。所以三纲遭受到了严重冲击,大家都识趣的不去提。

  而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所以六部虽然历史悠久,真正有古风的,其实就是礼部。

  霍崇拆分了六部中的五部,只留下一个礼部。可见对于礼的重视。既然这名军官乃是礼部的人,能够与一众文人对答如流,而且谈吐从容淡定,甚至有些优雅。还真有礼部该有的感觉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