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礼部尚书(十一)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自家老师扒起满清的皮,竟然如此认真,高庞也觉得十分惊讶。不过这话着实不敢说,只能叹道:“这些东西若是送到朝廷那边……”

  “一点没用。”陈铭泰答道。

  “啊?”高庞搞不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

  陈铭泰叹道:“我说,送去也一点没用。这本是给后世人研读的东西,并非给当下人听的东西。若是说这些,还不如找几个说评书的先生,给满清编排一下。”

  “老师过谦了。”高庞用诚恳的态度说着口不对心的话。

  “高庞,你不用这么装傻。这些士绅完全不会在乎我等弄出来的东西,天下要易主,他们自然会跑得飞快。真能因为听了些所说就变了心思的,都是些没见过世面没什么产业之人。对付他们,我觉得茶馆酒肆里面说的更有用。他们说自打活了几十年的万历死后,所有当上皇帝的人,死的可都挺随意的。这些人说的稍加改动更有用。”

  “哦?怎么讲?”高庞总算是诚恳的面对老师所说。

  “改成这些人死的随意,因为没有真天子,这些人本就是被随便推上台面,自然会死的随意。若是生的随意,死的随意还罢了。这些人很随意的当上皇帝之后,不管他们怎么折腾,都痛苦不堪。嗯……,就说他们如笼终止鼠般上蹿下跳,费尽力气也毫无用处。”

  老师的话太具杀伤力,弄得高庞都觉得不舒服。尤其是笼中之鼠的比喻,甚至让高庞生出一种同情的感觉。

  迟疑一阵,高庞试探道:“老师,这是不是有些苛了?”

  陈铭泰摇摇头,“就得让百姓看不起那些人才行。”

  高庞心中有些暗自惊骇。有种不好听的评价,说读书人的话就是刀,杀人不见血。本以为老师是个非常谦和之人,却忘记了老师本也是读书人。

  可返回头想老师所说的话,的确是非常有用的感觉。听到这话的百姓们的确会看不起满清。

  然而高庞还是有些不安,就试探道:“这么讲满清倒也罢了,这么讲明朝的皇帝,是不是有些过了?”

  “若不这么讲,百姓们中若是有人问,为啥满清能灭了明朝,又该如何解释?”

  高庞稍微想了想,才答道:“那是李闯灭了明朝。”

  “那李闯灭了明朝,自己为何只坐了三天龙椅?”

  “呃……也是。”高庞发现这里面的内在逻辑十分完整。的确得从明朝万历之后的皇帝开始一起贬斥才行。

  陈铭泰看着高庞的模样,苦笑道:“高庞,你乃是我的乘龙快婿。咱们一家人无需说那些没用的话。你投奔陛下之后得到陛下重用,我也得到陛下提拔,给了个盐政这么清贵的官。我等便得为陛下多做些事。江南百姓要的不是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要的是一个投奔陛下的理由。土改固然是其中的一个理由,可这些还不够。非得用百姓能懂的话,让百姓明白。陛下才是天命所归之人。”

  被这么讲,高庞也觉得很对。便不再谈别的,而是请陈铭泰把如何说服江南百姓的‘历史’给总结一下。

  虽然承认老师兼岳父说得对,高庞还是偷偷看完了老师拿来的资料。毕竟是文人么,对于文字描述的历史远比对街头巷尾的说辞更有兴趣。

  这一看就觉得老师等人的文字功底就是不一样啊。奔满清曾经自称的后金,既然有后金,自然有金。考据就直奔金国而去。

  金是明确表示东北原住民族有7:女真,汉,蒙,朝鲜,契丹,渤海,奚。

  《燕云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兵权、钱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汉儿虽刘彦宗、郭药师亦无兵权"。这里所谓的"汉儿"实际上就是北方的汉人,但这些汉人依然难以得到实际的兵权。即便是在金代朝廷的赏赐中,也存在这样的区别对待,在金代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自粘罕以下至于步卒,分朝廷所赐之绢,人得五十有五疋。……其数虽同,其物不等,金人得锦,渤海得绫,契丹得绢织之类,而九州所得者杂色而已"。

  陈铭泰的考据结论是,金是完全承认汉族是东北的原住民族之一。

  元末明初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至此,女真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在明朝记载中分别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的政策下把这些约占金朝女真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陈铭泰还列出些别的内容。说法之一是,金朝时一部分女直南迁到河南,后来又回迁到东北,就是建州。

  但是这些只能证明野人女真的历史明确,但建州女真的来源一直不太明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