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五章 孤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寒门宰相 !



    章越有想过当初自己第一次见王安石时,贸然给他送信的事。



    此事是有些冒昧的,对方已是名闻天下的人物了,而自己不过是一名学生,贸然送信给对方……后世有个现成例子。



    刚入职的管培生给董事长写了一万字信言公司战略规划的事,结果被董事长批评是神经病。



    但章越认为王安石当时已经赏识了自己的三字经,对自己有个初步的印象,不至于对自己的信连看都不看了吧。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



    王安石罢相,而自己已是端明殿学士,成为了宰执之下侍从之上,终于具有资格与他商量国家政事了。



    章越一时兴起言「只夺富,不予贫,就是敛财而不是变法」,却忘记了说到王安石的痛处了。



    这攻讦政柄之恶更甚于断人财路啊。



    「如何予民?不伤民便已是极致了,又如何予民?天下之大,兆民之多,些许钱帛,好似以函牛之鼎烹蝇蚊。」



    函牛之鼎就是可以煮一头牛的鼎,用这么大的鼎来煮苍蝇。



    说白了从老百姓那取来的利,要如何分下去?国家那么大,老百姓那么多,分到每个人头上有多少?



    你章越的说法,好比在长江上游打了鸡蛋,请下游百姓喝蛋花汤一样不靠谱。



    章越见王安石气势汹汹的样子心道,你至于这个样子吗?



    章越道:「这不是我说的,圣贤管子晏子都讲济民,管子有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赈困、接绝。」



    九惠说得是什么呢?国家必须要负担起老百姓的赡养老人问题,儿童的抚养问题,抚恤孤儿问题,老百姓养病治病问题,年轻人找不到老婆的问题,子嗣存续的问题。



    对于陷入贫穷的老百姓,国家更不能不管不顾,必须给予救济同时工作的机会,想办法让他们脱贫。



    总而言之这些问题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问题,而必须由国家通通都管起来。



    章越道:「昔齐景公出游,看长者负薪者且面有饥色,面露悲色。后齐景公道,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此罪大。不仅九惠,还有荒政及教育教化百姓之事。」



    譬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自管子。



    章越继续言道:「管子与商鞅皆是为国敛财,然一是惠民,一是暴民,不可同日而语。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然不是雨露均沾,而是施善政以扶助弱民。」



    「管仲行九惠之政,又何尝妨碍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齐国能霸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百姓不披发左衽,皆管仲之力。下官窃以为相公若能稍稍如此为之,又何至于负四海九州之怨?」



    章越听王安国说,王安石宁可一人负四海九州之怨,也不肯让人主背锅,心底是很佩服,但是……但是……



    章越道:「相公,百姓们太苦了,除了文景,贞观之时稍稍过得好些,这几千年以降何尝有过好日子。然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有此之民,何愁不能鞭笞四夷呢?」



    说到这里,章越觉得自己此刻说什么都没用了,也觉得这时候说这些是相当的没趣,于是作揖告退。



    章越走后,王安国从旁步出,他本不该偷听的,以往王安石在书房谈话的时候,也
    「管仲行九惠之政,又何尝妨碍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齐国能霸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百姓不披发左衽,皆管仲之力。下官窃以为相公若能稍稍如此为之,又何至于负四海九州之怨?」



    章越听王安国说,王安石宁可一人负四海九州之怨,也不肯让人主背锅,心底是很佩服,但是……但是……



    章越道:「相公,百姓们太苦了,除了文景,贞观之时稍稍过得好些,这几千年以降何尝有过好日子。然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有此之民,何愁不能鞭笞四夷呢?」



    说到这里,章越觉得自己此刻说什么都没用了,也觉得这时候说这些是相当的没趣,于是作揖告退。



    章越走后,王安国从旁步出,他本不该偷听的,以往王安石在书房谈话的时候,也就是王雱敢如此大着胆子在书房听王安石与客人聊天。



    但王安国又好奇,于是趁着王安石送章越离府的时候,在旁听了这么几句。



    王安国见王安石沉默不语,露了疲惫之色。之前罢相时,他还未见到王安石露此疲态,怎么与章越这一番话后,却是显露了疲态了,似乎真的老了几岁一般。



    王安石望着



    苍天心想,调一天下,鞭笞四夷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冲突。



    若我仍在相位上或许……但如今……或许已不可能了。



    本来到了最后,王安石要对章越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



    王安国去探视王雱的病情。



    王雱因郑侠之事气病了,见了王安国连药也不喝了立即挣扎起身问道:「章度之与爹爹说了什么?」



    王安国道:「你在病中怎还惦记此事?」



    王雱道:「叔叔,我就是放不事,我不甘心便这么回江宁着书,若无爹爹,靠吕章二人如何能济得了天下?」



    王安国叹了口气,将自己所听到的与王雱说了。



    王雱听了不屑地道:「章度之之言看似句句不离「以民为本」,承《管子》之学。然而……这《管子》之书,并非是管仲之手,而是后世之人托名为之的。叔叔别为他所欺了。」



    王安国道:「元泽,管子治齐之九惠之教并非没有可考,再说晏子相齐,亦承管仲所旨。」



    「当初吕太公因俗而治齐,管子顺俗而治齐,故而六韬中有言,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而无以为仁,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再说了周礼之中亦有保息六政与九惠之教一脉相承。」



    王安国说了一通,但王雱似没听进去。他忽道:「我明白了为何当初度之为何要荐爹爹为相?我全明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