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六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寒门宰相 !



    五名应制科考试的人到场。



    与解试,省试,殿试乌泱乌泱的考试人群不同。应制科的人数很少。



    制举起源于汉朝,如晁错,董仲舒都是制举出身,进士科起源于隋朝。



    制举与进士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是汉朝察举制的延伸。



    战国时是世官制,父子相继,察举制打破了父子相继,变成由下至上,皇帝通过官员的举荐来选拔官员。



    当然察举制也带来了任人唯亲,权力也在小范围内交替的问题,好比九品中正制,但比起世官制无疑权力更收归于朝廷。



    到了科举制兴起,就更不兴任人唯亲,一切由考试来选拔人才。



    当然科举制也有弊病,但比察举制更归于朝廷,对百姓更趋于公平。



    到了宋朝,地方官府官员的官名还保留着察举制的称呼,比如幕职官,好比节度使州推官,防御使州签判都是唐与五代时地方节度使的幕职官。



    到了宋朝,这些官员们大是科举制出身的官员,由朝廷派出至地方的。



    至于宋朝节度使大多是有节度使的名,没节度使的权。



    另外荫官荫子的制度,还带着些许世官制的遗俗,不过如今官场上已是科举出身官员的天下了。



    而宋朝也保留着制举之选才方式,算是新时代与旧时代两等新旧方式并行。



    察举在于人数少而精,其实大费周章的举办科举,不仅耽误了很多人一生的光阴,而且占用了朝廷的大量资源,如果推举的大臣没有私心,这其实是比科举制更好更有效的选拔人才方式。



    但是……



    章越年轻时候很喜欢钱穆的论中国政治得失的书。在书中钱先生推崇于汉的政治,对于宋明清之制颇有微词。



    其实从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的角度来说,是一代强过于一代的。



    故而章越当初得知韩琦,富弼同时向皇帝推举了自己时,还是有些意外的。



    万一考不中,也可以与同僚装逼说,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主要是怕去了不给两位宰相面子嘛……



    自己又不是王安石。



    韩琦推荐王安石试馆职,却给王安石拒绝。



    试馆职,也是察举,什么时候连官位的升迁都要考试这才好玩了。



    但毋庸置疑,科举制的好处就是门槛低,否则章越这般出身,富弼,韩琦,欧阳修根本不会察觉到自己。



    先进士而后制举,算是古今两等选拔机制的佼佼者了。



    在场五人皆是,此刻秘阁门前谈不上剑拔弩张,但自有一等莫名之气氛。



    这时候阁门打开,一名扫地僧模样的阁吏对五个人招了招手道:“等着作甚?进来!”



    五人不由一愣,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难的秘阁六试?



    丝毫规矩排场都不讲?



    这令刚进行过进士考试的章越一时有些不适应。



    看来果真制科考试难在荐举,进士考试则难在考试。



    一个参加人数多,讲排场,一个人人数少,不讲排场。



    章越等五人先后入内。



    但见秘阁中堂内摆着五张案几上上铺好了文房四宝,堂间正中是圣人像,四周高阁上皆架着书籍。



    “张望什么,坐啊!”扫地僧模样的阁吏拿着拂尘一面打扫着书籍上的积灰,一面对五人言道。



/>     五人不由一愣,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难的秘阁六试?



    丝毫规矩排场都不讲?



    这令刚进行过进士考试的章越一时有些不适应。



    看来果真制科考试难在荐举,进士考试则难在考试。



    一个参加人数多,讲排场,一个人人数少,不讲排场。



    章越等五人先后入内。



    但见秘阁中堂内摆着五张案几上上铺好了文房四宝,堂间正中是圣人像,四周高阁上皆架着书籍。



    “张望什么,坐啊!”扫地僧模样的阁吏拿着拂尘一面打扫着书籍上的积灰,一面对五人言道。



    五人对视一眼,都是先对圣人像先行礼后,这才各自入座。



    不久秘阁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但见吴奎,杨畋,王畴,王安石等四名官员陆续抵至。



    在琼林宴上,章越与四人都照过面了,其中王畴是自己省试时的考官,至于杨畋,王安石都是自己殿试时的详定官。



    至于吴奎则没什么印象。



    当即考官们将试卷放给了考生们,然后分东南西北入座,仿佛如四灵兽般全程守护着五名考生答题。



    章越深感这考试要作弊,着实是很难啊,考官与考生比几乎达一比一。



    苏轼再用倒立笔管的方式提醒弟弟也是有点难了。



    不过无论如何,能见识到了传说中的秘阁六试也算是不虚此行。



    这就是不重排场,重过程的考试。



    章越浏览卷子。



    上面六题分别是《王者不治夷狄论》



    《刘恺丁鸿孰贤论》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形势不如德论》



    《礼以养人为本论》



    《既醉备五福论》



    章越看了一眼,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难的秘阁六试,真是贼难。



    章越还未多想,就听坐在身旁的王魁似身子一晃,跌坐在地。



    章越没多例会。



    这秘阁六论,难在哪里?



    难就难在浩瀚的阅读面。



    如王者不治夷狄论出自哪?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



    但是你翻遍春秋公羊传整本书,却找不出这句话,为什么因为这出自何休所写的注释。



    在原文‘公会戎于潜’下,何休注释了一句‘王者不治夷狄’。



    六论必须要写出出处‘春秋公羊传’,哪一句‘公会戎于潜’,谁注释的‘何休’,最后还要熟练引用上下文。



    这一题不仅出自于经,还是经之注释。



    至于《刘恺丁鸿孰贤论》分别出自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