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战争后遗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上章说到岳飞与麾下诸将商议用诱敌深入,分兵出击的方法,意图引诱西凉军到华阴县,然后一举围歼。

  这边,浩成正在山海关巡视关宁铁骑的军务。由于当年在宋高宗时期收复了黄河以北的土地以及燕云十六州后,加之浩成又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所以在浩成以及岳飞等武将的建议下重新将之前被金国毁坏的秦长城、汉长城、隋长城重新修筑。

  但由于经费有限,所以目前只能先修筑从山海关至山西境内的长城。其实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目前修筑长城的朝代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宋高宗及宋孝宗时期)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虽然“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而浩成统治下的“明长城”是在大明北方山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隋长城。

  大明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北京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二十四道之多。

  由于北京为大明都城,且北方面临异族侵扰的压力,所以浩成将修缮重点划为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距离抚宁县东二十里处,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期间曾在宋朝宋徽宗年间被金国占领。而后被宋军收复后,因其依山襟海,被名山海关,之后筑城建关设卫,自浩成迁都北京后,山海关就是“京师之保障,边郡之咽喉。”

  山海关关城始建于宋高宗年间即1141年7月,是山海关长城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

  山海关关城城垣周长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东墙为长城主线,而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

  尤其是东门,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关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并且成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

  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城楼,乃箭楼是格式。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

  更重要的是城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以东门瓮城为例,东门瓮城周长318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

  瓮城西面墙长85米,北墙长83米,东墙长72米,南墙长77米,城高13米。瓮城墙上宽度,西为15米,东为9.7米。

  山海关关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而在城外则有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虽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

  一则是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

  二则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体现了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山海关关城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