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签订同盟条约 准备下西洋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果然一个月后,即1146年2月。高丽国君王晛同意了浩成的赐和书,改国号为朝鲜等等。

  浩成见周边战事稍平,便想组建水师舰队下西洋。

  一来可以与各国更好的展开贸易,获取一些中原王朝所需要的及没有见过的必须品。

  二来也可宣扬中华国威,与诸国建立外交关系。只不过浩成并不是喜欢历史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收朝贡国的形式,因为那样毕竟没多大的意义,除了能宣扬中华国威之外!。

  没想到浩成刚在朝堂上提议,文官大多反对。只见首辅范直清说道:“官家,我朝外敌均在陆地之上,唯一靠海的朝鲜国也与我朝签订条约称为同盟国。况且我朝物产丰盈,各国商人皆有,臣认为无须组建官家船队下西洋,民间贸易已经远远可以满足我朝需求!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陆上丝绸之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是,第一、路程短(更快捷)。第二、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第三、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我大明国库目前充裕,但是接下来要用得到的地方还很多,所以....。”

  还未等范直清说完,国防部部长虞允文却说道:“范大人此言,臣不敢苟同,臣认为官家组建船队,除了能宣扬我中华国威,也可打击海盗,再者我朝西面的丝绸之路已经被蒙古与西凉国切断,加之臣听闻西凉国与塞尔柱帝国曾发生交战,官家可利用此契机,利用船队下西洋,与塞尔柱帝国相机结盟,而且一旦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被阻隔,那么海上的丝绸之路便可为我朝发挥作用!。”

  浩成见到两人见解,心里想“老虞啊老虞还是你有眼光!。”经过众大臣的讨论,最后同意下西洋的官家居多,浩成随即拍板决定:“传朕口谕,命渤海水师总兵张环为大明船队提督,命原渤海水师副总兵阮英为大明船队的政委,命工部组建船只二百艘,从全国招募善于水战的兵勇以及精通航海之人。”

  其实中国造船技术在此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

  加之之前北宋由于通西域的制道路被西夏阻断,通朝鲜的陆路被辽金先后阻断,东南海上的航路便成了同朝鲜、日本、印支、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交往和贸易的主要通道。

  航海的需要使宋代的船向巨型发展,并且由于制船匠们设计了新式的水密隔舱而提高了远航的安全度。整个船体的构造更加合理坚固,并普遍采用了尾舵(这是西汉时就产生了的航海技术上的一大发明),大大改善了船的操纵性能。

  尤其是宋代的人把先辈的指南磁鱼改变成了指南磁针,为海上远航装备了举世无双的导航设备,播下了航海技术革命的种子。

  在船型方面,宋朝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

  在海船船壳结构上,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且不易漏水。

  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此时已可达万石以上。在载客量上,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