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朝廷大军齐聚濮阳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塞门刀车是在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城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 24 把钢刀,使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这样对方很难攀援,形成活动的壁垒。刀车是打造得一种极为坚固的两轮车,车体与城门几乎等宽,寻常总在三四丈之间;车前有木架三四层,各层固定尖刀若干口,车体有长辕;敌但攻破城门,数十成百兵士猛推刀车塞住城门。《墨子》篇记载了这种塞门刀车的用途。对于坚守城池的长期恶战,城门难保一次不失,这塞门刀车便是最为有用的救急兵器。

  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

  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而这次虞允文大军配置的抛石机乃是重型抛石机。

  虎车乃是宋代一种战车,独轮,车架为平板,木制,把手以弓形横梁相连。平板车上卧一虎形,以三道绳索固定车上,虎形以皮革制成,外粘绒毛,形象逼真。虎腹中空,内置强弩,五支强弩箭自虎口伸出,虎尾为发射机关,拽动虎尾,五支弩箭一齐发射。虎腹藏弩箭三十支,可连续发射六次。车前两端各置一枪头,极为锋利。

  此车为冲锋车,列于阵前,每个士兵推一辆,数十百辆一字并行,如猛虎下山冲撞敌阵,千弩齐发,威力无比。

  想当初魏胜曾创制了几十辆抛射火球的炮车和几百辆各安几十支大枪的如意战车,以及安有床子弩的弩车。这些战车在车前安有兽面木牌,旁侧有毡幕遮挡,每车用两人推进,可蔽士兵五十人。行军时,上载辎重器甲,驻营时,挂搭如城垒,敌不能近;列阵时,如意车列在阵前,弩车作阵门,可射出如凿的大矢,一矢能射几人,炮车在阵中,抛射火球、石弹,可远及两百步。

  作战时,三种车上的兵器配合使用。当敌我双方相对接近时,从阵中发射弓弩箭炮,发扬火球同射远冷兵器的远距离杀伤和摧毁作用;如果敌接近阵门,刀斧枪手可以同敌近战搏杀;待敌溃退时,士兵就拔营推车追击。魏胜创制的炮车、如意车和弩车,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曾下令各军仿造使用。

  几天后,虞允文抵达濮阳统领四十万大军准备与二十三万燕军决一死战,而且赵伯琮为了保证前方大军的粮草补给,听取岳飞部下军师诸葛锦的建议,大量采用诸葛家传的“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数十万大军运输粮食。

  这种工具比如今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也不会造成能源危机。据诸葛家家传的书册上记载,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赵伯琮按照上述方法命工部制造了数万个“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效率大大提高,这场战役赵伯琮可谓是动用了全国的兵力,民力,财力,誓要剿灭燕贼!。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