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楼房 美好的愿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曾经的楼房美好的愿望

  1975年我出生于郑州西南的一个叫做黄岗寺的村落里。那时村子里除了草房,就是瓦房。早年听家里祖母说,民国时村子饱受战火,乡民深受其害,村民的房屋常被军阀强行征用。特别是抗战时期,村舍寺庙几乎被日军烧尽。又碰上大饥荒年代,村民流离失所,饿死人数,数目惊心令人发指。那时人们最美好的愿望就是有田种,有房住,有饭吃。即便是建国以后,祖辈几代人住在一所民房里,也不稀奇。我四爷解放初最先搬出祖居,房子是从地主那里分来的。十年动荡后,祖父带着我们一家人搬出了那个祖居小院,住上新居。家里盖了两所房子。东边一所草房,北边一所瓦房。叔叔因为刚结婚,住进了红砖瓦房。那时住在草房里,我经常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羡慕之情。后来我的叔叔一家划了新宅基院搬离出去。瓦房留给了我们,我们住房条件改善,一家八口住房,不再挤住在一起。

  童年时我上“育红班”是在村西大队院里。这是解放前村里“地主”修建的最早的楼房。青砖蓝瓦的,透过厚重的木门,能看到黑暗屋里的木梯子。人们上楼时踩在上面咚咚作响。就是那样的楼房里,“文革”时整天“造反派”喊着“斗争”口号。村里面还有个卫生所,红色砖瓦楼房。听父亲说“文革”前一个“资本家”盖的。因为盖楼房,和台湾省有亲戚,被打成“走资派”,天天批斗会上,放映着幻灯片,当成了教育“革命”群众的“反面”教材,被戴高帽游街,受尽了****。这些个错误路线背后故事成了童年的梦魇。

  到了80年代初期,村子东头紧挨着郑密路建起来一个小工厂。小工厂是个校办工厂,扶植乡镇企业为了发展村里青少年教育。虽然是蓝砖,但是很气派。村子借助着改革的春风开始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村里不但有了新的村委会大楼,又盖了村办幼儿园,村办中小学。全部都是楼房。当时教育设备都很先进。那时我是小学生在庄严的鼓号队音乐中被同学带上了红领巾。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时任国家教委领导还曾经视察过校园,相关新闻上过省会各大报纸。

  80年代中期,村里责任田承包到户,有了自由经营权。人们积极性提高了。包括我这个小孩子,利用星期天我三轮车到市里抢占“马路“市场买菜。两个哥哥到了结婚年龄,村里分了两个宅基地。爸爸一下子盖了两栋楼。屋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另外还添了一辆摩托车。那时还是头一批宅基地楼房,村里老少爷们见了都夸我一家人很能干呢。

  80年代晚期,我和三哥节假日去看菜园。站在温室上往北遥看,城里的高楼清晰可见。哥哥经常用手指指着喊:“那个是二七纪念塔,那个是十八层大楼。”十八层大楼全部都是楼房。当时教育设备都很先进。那时我是小学生在庄严的鼓号队音乐中被同学带上了红领巾。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时任国家教委领导还曾经视察过校园,相关新闻上过省会各大报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