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谴使琉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是皇上朱元璋的意思,这也叫人口渗透,将中国福建的那些大家族迁移部分过去,用不了几年,琉球群岛的风俗习惯、语言、生活全都会被汉化,不久以后就不叫属国了,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海外琉球省了。

  在商谈各项条件时,中山国的使者王弟泰期、北山国的使者王弟雅尼,两人完全是晕晕乎乎的,他们没见过这种真实,在足智多谋的大臣面前,他们几乎是被牵着鼻子在走,大臣们每说一条,他们都是机械的表现,点头、点头、再点头。

  只有南山国使者托菲尔一直在说:“洛、洛、洛,这不公平,这很不公平。”不管他愿不愿意,最终所有的条款全部敲定了,双方在文件上签字画押,形成了备忘。

  托菲尔的不高兴,很快就被大明皇帝的赏赐消除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给每个使者和出使人员的赏赐,是异常丰厚的,以至于托菲尔都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反而沾沾自喜了。

  朱元璋给每个使者的赏赐是: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绫罗绸缎十匹、陶瓷工艺品一箱。泰期与雅尼不大懂这些东西的价值,但托菲尔懂啊,在欧洲,这些东西价值连城啊,托菲尔一扫先前签约时的沮丧,现在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

  随使人员也各有赏赐,无非就是银子百两、汉人的服饰若干,就这些,也让这些随使人员受宠若惊了,要知道大明朝的服饰的做工,不是海中小岛国可以比拟的。如果说,大明朝的服饰做工精巧,那么岛上的服装简直就是野人穿的破烂了。

  侍郎杨基安排礼部官员,陪同三国使者游览京城,尽量让他们看到大明王朝的辉煌的一面,好好地震慑一下这些化外之民,让他们回去后,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向自己的国王禀报。

  当三国使者在京城玩得不亦乐乎时,朝堂上,今天讨论的两个话题,其一、三国使者既然来朝贡了,那么,大明朝就必须也要派出使者,前往琉球三国宣读皇帝的诏书,派谁出使,所带多少随从;其二、既然对方朝贡了,我大明朝也不能有失礼仪,还得赏赐三国礼品。

  琉球三国的朝贡品有:马、刀、金银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黄、磨刀石。

  在这个名单里,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壳之类,确实是琉球的土产。但是此外还有很多东西,显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苏木、胡椒、黄熟、降、檀诸香”,以及象牙及精制刀具。事实上,琉球国进贡的苏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来自东南亚诸国,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倭国。

  虽然按理说,贡物应该是朝贡国心甘情愿献给大明朝,不要求任何回报的,但中土历来是非常“讲究”的,在朝贡体系中一直采取“厚往薄来”政策。就好比晚辈来拜年,总会给红包一样,所谓“厚往薄来”,就是当朝贡国前来进贡时,中土帝国对他们的赏赐往往比他们进贡的东西要多得多,以此来证明天朝只是欣赏他们的恭顺,并不想占他们任何便宜。

  大臣们在打发使者的问题上,各抒己见,有大臣说:“意思意思下得了,随便给一点,打发算了。”也有大臣说:“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沾小岛国的便宜,厚赏薄收,方显大国风范。”

  徐达说:“送些有代表性的礼品,比如说土特产、陶瓷、茶叶、刀剑、服饰等。”

  刘伯温说:“简单的工艺和制造,可以让他们的人在此学习,军事方面,就不能教他们了,防止他们将来造反。”

  李善长说:“多赏赐物品,不传授技艺,以后让他们拿物资来换,这才是符合易货换货的商贸之道。”

  胡惟庸说:“加大赏赐,让他们眼花缭乱,对我大明产生依赖性,迫使他们年年朝贡。”

  最后,皇上朱元璋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于是,朝廷开始征调各种物资,黄金白银、绫罗绸缎、珠宝字画、陶瓷制品、刀枪剑戟、茶叶白酒、骡马牛羊、种子树苗,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的回礼,让使者们满载而归。

  在谴派使者的问题上,胡惟庸力推自己的学生吏部侍郎张德平,而徐达要求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