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国公召见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文正甚至怀疑自己的叔叔朱元璋,不派援兵是故意的,想自己死在洪都城,人的思维走进了死胡同后,就很难走出来了,朱文正正是如此。

  其实朱文正还真的误解了朱元璋,其一,那时候还就真的抽不出援军,各地都打的如火如荼,朱元璋北上带走了大量的军队,家里被抽空了,那么多的城镇要兵来手啊;

  其二、沐英在泾江口打的更惨,兵力死伤更多,面对的陈友谅的兵力是朱文正的两倍,压力更大,直接关系着应天城的安危;蓝玉、李文忠在胡大海战死后,处在张士诚与方国珍的几十万大军之间,同样也打的很惨;张兴武所守的饶州,虽然没有战事,但这个地方是朱文正与蓝玉、李文忠他们的后方,饶州如果失守,则等于断了朱文正、李文忠、蓝玉他们的后路,这三人的后勤供给也就会断了,所以,张兴武是不能动的。

  朱元璋不给朱文正加官进爵的原因,其一、当时的战功谁也不必朱文正差,徐达、常遇春等北上增援的将军们;还有沐英的泾江口阻击战;还有李文忠、蓝玉他们拼死拖住了三十多万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

  其二、近三十名陈友谅的降将,投降过来后,都表现的很突出,他们投降后,为了急于表现自己,在战场上都很卖命,战功也同样很卓著。

  其三、朱元璋想着,等拿下了张士诚,自己封王后,再对部下进行加官进爵,否则,现在自己都还是个吴国公,封赏到顶也只是个大将,而这些将军们本来就是大将,如何再封官?

  再说,朱元璋是个很严谨的人,他一声处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对朱文正、沐英、李文忠三人,从不特殊照顾,否则,如何服众。

  可朱文正不知道啊,他心态大变,于是,他悄悄地给张士诚写了封信,表示自己想要投效吴王,张士诚懒散惯了,对此毫无兴趣。

  陈一民不敢监视沐英,那是因为沐英身边的都是高手,但并不代表陈一民不敢监视朱文正,朱文正的所作所为,被陈一民的部下一一都看在了眼里,等到证据确凿,就向朱元璋汇报了朱文正准备背叛的事,并拿出了朱文正的书信的原稿,朱文正不知道自己写给张士诚的信,被换成了抄录件,原件则落入了陈一民之手。

  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人的背叛,大怒之下,准备杀了朱文正,被马夫人保下了,马夫人说,朱文正是大哥家唯一的一个儿子,他要死了,大哥家就绝后了,于是,朱文正最后就改为了终身监禁。

  沐英也没办法改变朱文正的处境,只能劝劝他,心态好点,以后再想法子说服义父。

  十几天后,沐英来到吴国公府邸,朱元璋等人正在议事,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进议事厅无需侍卫们的禀报的。朱元璋看见沐英进来,说道:“知道自己错了吗?”

  沐英单漆跪地,低着头说:“义父,孩儿知错了。”

  朱元璋严肃的说:“你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不要动不动的冲在前面,你的任务是指挥,而不是冲锋陷阵,懂了吗?”

  沐英说:“懂了。”

  朱元璋说:“起来,坐一边听听各位长辈们对局势的判断。”

  沐英站起来,走到下手边,坐在了最后的一张椅子上。徐达、常遇春等将军们二十几万大军,已经将平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大小小的各种战舰,将大运河平江段堵得个密不透风,小型战舰直接开进了平江城的外城河。

  攻城战已经打了半个多月了,但张士诚的抵抗却出乎意外的顽强,徐达元帅将战舰甲板加高到高于城墙,居高临下的火炮、弩箭,对城墙上的士兵进行激烈的轰击和射击,但城内的士兵不断地进行还击,死掉一批,城内就迅速的补充上来,战斗还在进行中。

  小明王韩林儿被缪永忠将军,从滁州接到应天城,途经长江瓜洲渡时,船沉入江中,韩林儿不幸遇难。再坐的人对此消息,并不意外,这是早就安排了的,小明王韩林儿只能是这个结局,对陈一民这次的杰作,让朱元璋还比较满意。

  陈友谅的降将们,被朱元璋全部派遣了出去,对原陈友谅的占领区进行肃清,铲除那些余孽分子和脚踏两只船的中间派,这是军师刘伯温的主意,解决张士诚的同时,肃清江南敌对分子,为即将到来的北伐做准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