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战陈友谅二 激战泾江口 上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元璋接到来信后,找刘伯温先生商量,军师刘伯温坚决反对北上增援,军师的意思是,先解决陈友谅,再北上增援。

  朱元璋确实是头痛了,淮南淮北是大多数将士们的家,他们的亲人、父老乡亲都在那里啊,一旦失守,恐军心涣散。再说当初朱元璋南下攻击集庆、即现在的应天城时,是北面的小明王、刘福通等义军将领们,拼死顶住了元军的反扑,为朱元璋拿下江南赢得了时间。这时候,见死不救会让自己将士们寒心,将来平定了江南,再北上时就不会有人响应自己了。

  朱元璋的眼光是长远的,人心比什么都重要。军师刘伯温是仅凭战略上考虑的,这一点就奠定了两人的未来,朱元璋是以定鼎天下的眼光在考虑问题,刘军师则是以局部战略的眼光来考虑的,所以后来一个人成了皇帝,另一个人只能做宰相。

  这个时候去北上增援,表面上看损失较大,实际上让小明王、刘福通的手下将军们,都欠下了一个大大的人情。后来朱元璋平定了江南,北上征伐时,刘福通许多将军们来投效,这是后话了,可见的朱元璋的谋略是相当的老道。

  北上增援是确定了,现在还有两步棋必须要安排好,第一、带多上兵力北上?需要哪些将军随吴国公北上增援?第二、留下来的将士们,如何布局,才能守住陈友谅的攻势。这很关键,别到时候走了,自己的老巢被人一锅端了。

  这个时候,军师刘伯温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他建议:北上增援要想速战速决,至少要带上二十万大军,徐达、常遇春、郭英、汤和等淮北的老将们,熟悉淮北的情况,去了就可以作战,无需从头熟悉情况,而且他们在淮北一带拥有很高的威望,从声势上就可震慑元军。

  留下来的将军们分成三部:第一步,由朱文正、赵德胜、邓愈镇守洪都,放弃周边的几个小城,将兵力收缩进洪都,全力守住洪都城。

  第二步,由胡大海、蓝玉、李文忠三位将军,全力牵制住方国珍和张士诚的南部集团的大部分兵力,使其不能与陈友谅合谋。

  第三步,暂时放弃梅城和黄州,全力守住宜城、池州和饶州,确保江南大部分的城镇。

  第四步,巢湖水师一部分留守宜城,另一部退回应天城,防止陈友谅、张士诚分别从长江上、下游侵犯应天城。

  吴国公部署完江南的军事后,分别给洪都的朱文正、水师元帅缪永安、应天城的沐英,各自写了一封书信,严明坚守三个月,待吴国公率主力兴师回江南,应天城的一切事务由沐英全权处理,各部营服从其节制。

  吴国公与军师刘伯温亲率主力,北上增援刘福通、小明王韩林儿去了。陈友谅并不知道,等他得到消息时,已是半个月后了,而朱元璋的鄱阳湖各部则完成了兵力的收缩,退守在各主要城镇内。

  陈友谅派人给张士诚传信,在信中告诉张士诚,朱元璋率大部分兵力,已经北上增援小明王去了,目前朱元璋的江南各城,兵力空虚,正是占领的好时机,要求张士诚马上出兵,与自己夹击应天城。

  同时,陈友谅开始整合各部,收拢兵力,在采石矶召开了军事议事会议。

  陈友谅的军事议事召开的很失败,部将们意见不统一,一部分认为,朱元璋北上后,江南的兵力空虚,乘机各个击败,消减他们的实力,再进行攻城战;

  另一部分建议,集中兵力,分成陆路和水路两路,直捣应天城;

  第三部分认为,分兵两路,一路攻取洪都,攻下洪都后,再收取鄱阳湖周边城市;第二路则是从水路再次向应天城进击。

  第一条建议,是老成持重之举,逐步削弱朱元璋江南留下的兵力,最后进攻城市,暂时收益不大,但是稳妥,是稳打稳扎的打法。

  第二条建议,是冒险的的做法,但是对朱元璋却是致命的打法,这种打法,会使沐英的兵力进行了分散,会使沐英陷入险境,最后的结局是应天城朝不保夕,很有可能失陷。

  陈友谅对上次应天城下的失败,一直耿耿入怀,总想着赢回脸面。采用了第三条建议,最后决定:以二十万大军,在其弟弟陈友富的带领下,进攻洪都城,牵制鄱阳湖一带的主要兵力;自己则亲率四十万大军,千余艘楼舰,由水路顺长江而下,攻取应天城。

  沐英在应天城内,接到义父朱元璋的来信后,大吃一惊,义父率主力北上,江南空虚,陈友谅、召开的很失败,部将们意见不统一,一部分认为,朱元璋北上后,江南的兵力空虚,乘机各个击败,消减他们的实力,再进行攻城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