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盐场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其实盐场离我休息的屋子挺远的,但是我怎么觉得在这里走路这么轻松。我天生体育不好,特别是跑步,短跑勉强凑个及格,长跑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短板。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没有运动细胞,一遇到跑步脚上就像灌了铅一样。但是在这里,我感觉走路很轻松。

  走了20几分钟,我就路过这个盐场了。我在外围看了一眼,好大的盐场啊。四周是篱笆扎起来的围墙,有卫兵在守卫。我印象中,现在只有核电厂有武警站岗,可见这个盐场的重要性。盐场的中间是一个大烟囱,是用粗泥垒起来的,不是太高。在这个时代,没有混凝土,垒烟囱可不能垒太高了,很容易塌掉。因为底部支撑做得很大,这个烟囱更像一个金字塔,里面不断有烟冒出。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并没有看到燃料——比如煤、木材。

  这个盐场非常大,不可能只供应这么一个小村庄。从外部看,村民们将河水慢慢引入盐井,然后从另一侧慢慢引出,有几个人专门站在水车一样的东西上不断抽取卤水。

  这应该是我从史书上看到的最原始的制盐技术了。这口盐井下应该是有很多卤水,但是要开采很难,毕竟抽取地下水的水泵工业革命后才发明。但是村民们很聪明,他们发现,灌入河水后,这个盐井的卤水水面居然会上涨,这样就更容易抽取了。

  抽取出来的卤水被引入很大的晒盐场。但是非常奇怪得是,与我们印象中的晒盐场不同,这些晒盐场上面都有用竹子搭建的屋顶,更神奇得是,这些屋顶拦住了这些挥发的水蒸气,因为屋顶故意做得往一侧倾斜,所以水流形成涓涓细流,通过竹管流向一座由石头垒起来、全封闭的大水箱。

  太神奇了,这不就是制造纯净水吗?

  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备晶体,用酒精灯加热,实现结晶,水汽通过冷凝管流走,形成蒸馏水。这里的原始人太聪明了。只是这种技术据说在元代才发明。我们现在喝的白酒,不管是酱香型还是清香型,都是通过蒸馏技术制备的。也就是通过蒸馏萃取酒精,这样的酒,度数高、口感好,没有杂质,能够长期保存。所以历史学家一直很纳闷,灯红酒绿是啥意思?武松在景阳冈喝了三大碗酒居然不醉?就是啤酒喝三瓶也差不多爬不了山了吧。直到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的过程中,在东、西两墓室,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有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打开圆壶后一阵酒香飘出,发现盛在圆壶中的酒液,只剩半壶,呈墨绿色,重3公斤;盛在扁壶中的酒液则多一些,约有七八成,重6.7公斤,呈浅翡翠绿色,清澈透明,这就是中山王的酒,确实是绿色的,也确实度数不太高。所以一些古书的记载,多半是现代人少见多怪了,古人诚不欺我也。

  原来,这不仅是一座盐场,更是一座纯净水工厂。水是盐的副产品。此外,晒盐的那一块地方应该是有地热的,因为我丝毫没有发现任何加热的痕迹,也不是用太阳晒盐,那一块应该是自热的土地。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般盐矿也都是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容易发现,这种地区地热也比较多,只是这种这么相近的还是少见。这些村民充分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很多做法简直超越了这个时代。

  “快走!磨蹭什么。”后面的士兵明显没有村长女儿那么有涵养。我回头瞥了他一眼,突然发现说话这人跟旁边这人装束还是有点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右手上缠着一条红色的布条。让我想到兵马俑中军官俑的肩带,更让我想起了班干部。一条杠就这么牛逼了,三条杠那还不翻了天。好汉不吃眼前亏,既然小队长这么牛,就让他牛吧,否则他向老师告状我抄他作业,倒霉的还是我。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