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窗外日迟迟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   武德十一年(公元35年)夏初,魏国两路伐蜀,公孙述和往常一样,遣使前往唯一的盟友东汉处求救。

  因为荆北已为魏军占领,使者只能从巴郡翻山越岭,南下武陵,取道沅水,再从荆南绕道,比水路多花了足足两个月。等蜀使匆匆抵达扬州时,当是六七月间,此时,公孙述已坐困成都,离覆灭不远了

  但哪怕求救早来数月,东汉也根本无暇派兵赴援。

  汉大司空邓禹奉命主管扬州兵务,大本营已移至丹阳郡芜湖县,邓禹代刘秀接待蜀使。见对方以申包胥哭秦庭的架势稽首流血,诉说唇亡齿寒之理,邓禹只长叹一声,带着蜀使来到烟雨朦胧的江边,望着遥远的江北若隐若现的灯火,对他说道:

  “尊使看到了么?”

  “看到何物?”

  邓禹伸出手一指:“江的那边,是敌人!”

  原来,早在去年当阳大败后,东汉主力尽丧于江汉,武德十年秋冬之际,第五伦令岑彭威胁夏口。又遣车骑大将军耿弇,将青徐兵七万、幽州突骑五千渡淮河,兵分两路,西路席卷九江、六安、庐江诸郡,包围合肥城;东路则拿下临淮,迅速逼近到行在江都城外

  彼时,东汉国内空虚,精锐丧尽,已无力控制江北地区,淮南的士族也立刻跳船,杀死汉吏,连夜绣五色旗欢迎魏军。合肥尚有些许抵抗,江都则早被刘秀撤成一座空城,耿伯昭顺利夺取。

  自那以后,魏军便控制了淮南, 与东汉隔江相望了。。

  至今年夏秋, 第五伦着手灭蜀, 镇守两淮的耿伯昭处也有策应,青徐扬州近十万正卒、屯田兵压迫到长江一线,西起柴桑, 东至丹徒,俱受其威胁。

  虽然汉军有舟师优势, 又有宽阔十余里的江水天险, 但以现在的形势, 光一个小耿手下兵力就有可能灭汉。防线太长,刘秀不敢松懈, 只能调集举国之兵,于江东沿岸广立烽燧侯望,一日三警。

  而邓禹之所以将大本营设在芜湖, 就是为了保住对岸的要塞:濡须坞。

  当阳大败后, 眼看第五伦不急于谋取荆南、江东, 邓禹“决战江上”计划只能破产, 转而进入漫长的防守阶段。

  他又上奏说,广陵江都等地, 没有好的港湾,且容易被汉军优势舟船袭扰,所以耿伯昭欲造船, 肯定会选择在合肥附近的巢湖!

  巢湖与长江间,由濡须水口连接, 所以这里至关重要,刘秀放弃合肥、江都的同时, 却唯独力保濡须口——这里已被邓禹打造成了一座水上要塞,他在濡须山上筑城立关, 与对岸七宝山两关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水,为险关津道,又修筑形似堰月形的坞坝,以挡住魏军舟师冲江。

  因为这附近水网密集,山势复杂, 小耿就算坐拥十万之师,五千骑兵,也无力威胁濡须坞,他只能忍着这眼中钉, 动用两淮人力物力,闷头在巢湖里拼命造船

  为了搞清楚魏军造船进度,刘秀还大着胆子,借着晨雾,乘轻舟深入巢湖观察。魏寨弓弩乱发,不让汉船靠近,刘秀座船一侧中箭太多,偏重倾斜将覆,他竟也不慌,令人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这才让船慢慢平衡过来,离开前还令士卒高呼:“谢耿将军借箭!”

  这故事,虽足以说明汉皇刘秀遇大败而不馁,面临危局,仍气定神闲有王者之风,却于形势没有任何裨益。

  魏军士气不会因此损减多少,也起不到激将之效:小耿得了第五伦诏令,西线战事结束前,他绝不能主动出击,第五伦还不放心,将御史大夫景丹派来代行扬州刺史之职,作为耿伯昭曾经的老师,景丹能看住这家伙。

  于是魏军继续闷头造船,刘秀虽欲遣舟师奇兵袭巢湖,烧毁敌寨,但时值梅雨,江淮一直潮乎乎的,除非油船才能将火点起来,且每次尝试都为魏军水陆夹击,不能得逞。

  故而,现在江东只有防守的余力,为了救公孙述再度北伐?就算刘秀开挂打到合肥又如何?远水能解近渴么?

  蜀使无言,等他抵达金陵,谒见刘秀后,发出了另一个恳求:“既然江东之兵不能动,荆州的冯公孙将军,能出手么?”

  虽然刘秀同意了其请求,但荆州那边也好不到哪去,岑彭入蜀前,留了一半兵力驻扎南郡、江夏,慢慢平衡过来,离开前还令士卒高呼:“谢耿将军借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