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西藏边关赤子(四)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踏着我的脚印走,做官兵面前的一面旗帜,在阿里高原守防,付出的将会是辛劳、艰辛甚至生命/亲自备课到部队附近的党校作辅导/装上药品备用物,赶往灾区/杨明春有21名特殊的大学生朋友

  11月23日,在距扎达县城60公里,海拔近5000米达巴边防,全连几十名官兵欢欣鼓舞,庆祝地方程控电话的接通。可以听到远在万里之外亲人熟悉的声音了。冯福廷医生跳起来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不用下山打电话了,半年才轮一次的苦日子永远过去了!”

  “多累呀!想给女朋友打个电话,还得等半年,从今以后解放了,我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一名战士喜形于色地说。

  12月1日,距达巴90公里的波林边防也出现了同样的一幕。

  这件事情还得从杨明春说起。当时在阿里军分区全部的边防连中,除波林外都可通地方电话了。达巴、波林边防连官兵在这之前,每人一年只能轮到一次下山的机会,到县里和家人通话,下山打电话就像过年一样热闹。针对这个情况,杨明春经过6年的论证,决定借助军线电杆架设地方程控线。11月18日,他召集驻扎达县的部队就此进行了详细地研究、讨论部署,请曹出击出面协调,把军民关系摆上县常务的议事日程,杨明春说道:“这么多年来,边防连官兵打电话难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经我调研,可以在军线电杆架设地方线。”

  “这是解决电话通讯比较切合实际的问题,我看老杨的提法是可行的,电信局同志表个态吧。”曹书记说道。

  “我们电信局也考虑过,但困难大,而且涉及军队,所以就不敢架线。如今,县委同意,武装部也提出了方案,我们同意。”

  “好,很好,电信局具体架设线,老杨,你的不对做好配合,怎么样?”曹书记也说道。

  “太好了,我们的战士再也不用跑那么长的路打电话了。”杨明春站起来说。

  “我局可以给你们放两个电话号码,每天就动工。”电信局局长说道。

  杨明春看到扎达县牧区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来源大多是未见过世面的牧民中产生。这直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牧区群众精神、物质文明精神建设的发展。

  杨明春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不光为县委、政府出谋划策,而且把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作为武装部的重要内容。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关于如何促进所属县、乡牧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题会议,布置年度帮教计划,每年春季安排思想基础好、文化程度高、素质过硬的士官分赴较近的3所学校组织为期2个月的军训。

  杨明春利用下部队检查工作之机,亲自备课到部队附近的党校作辅导,串讲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内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来开拓师生事业。他去了6所学校,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明春走在扎达大街上,一位藏族老阿妈从身旁经过,他心中一闪,这不是卓玛老阿妈吗?退后几步一看才知自己认错人了,可样子太像了,又让他回忆起98年冬天的一件事来。

  一场暴雪将扎达牧区的藏族同胞与外界彻底隔绝了,大批牛羊死亡,广大牧民群众十分困难,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密切关注着受灾农牧民的安危。杨明春主动向阿里地委和军分区领导请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坚决救出被暴风雪围困的农牧民群众。

  他接受了上级的指示后,立即带领一名参谋、三名干事和三名官兵,装上药品备用物,赶往灾区。到了札不让乡,只见眼前一片白色,房屋、帐篷也都淹没在厚雪之下,马、牦牛也站在白色的草场中,寻不到一点食物。几天下来,农牧民不忍心看着牲畜死去,于是把仅有的一点点糌粑都喂给了它们,可牲畜们因吃不到食物,冻死、饿死无数,灾情严重哪。

  杨明春看到听到这些情况后,哪还顾得上休息,带领队伍,及时把食品和药品送到了藏胞手中。当他来到一位72岁的藏族老阿妈边巴卓玛的帐篷时,杨明春说道:“老阿妈,您受苦了。我们给您送来了慰问品。”

  这位饱经风霜的老阿妈,热泪盈眶,用冰凉的手抓住杨明春的手不放,说道:“土其其(谢谢之意)、土其其……”

  后面还说了一大堆,像是感激之语,但他们听不懂,但会意了。

  面对缺粮断炊,天寒地冻的处境,杨明春这位垄东汉子,不轻易掉泪的他,也落下了不少晶莹透亮的泪珠,更紧紧地抓住老阿妈的手说:“老阿妈,请您放心,救灾物资很快就会送来,党和政府绝不会让一个藏族同胞受冻受饿的。”

  “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就是好之意)!”

  他们又继续挨家挨户走访,看望受灾群众,把党的温暖送到灾区人民的心中。

  由于部队官兵救灾及时,地方后续救灾物资跟得上,力度大,扎达县在50多年不遇的大灾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次日,第二批河北援藏的县高官赵山带领的抗救灾工作组也到达了灾区,看到群众情绪已稳定下来,便对着杨明春笑了。

  杨们因吃不到食物,冻死、饿死无数,灾情严重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