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情系阿里的潘冬青(三)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晚上8:30分,大家才体验到部队的军营伙食。

  刘医生也已回到部队。2000多元的医药品,几乎用于农牧民常犯的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胃炎病的治疗上,为央金卓玛、德曲珍、桑珠等40余人诊治,解除了农牧民长年得不到治疗的病痛。农牧民们直称潘书记带来的刘医生,“医术高明,手到病除,是活菩萨的使者”。第二、三天还有病人爬山涉水,过崖走壁,从几十里外的路程找到什布奇边防连驻地医诊……

  8月3日,潘书记在夜里经深思后作出决定说:“要去慰问哨卡战士,我们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再高的山,再险的路也得爬……”邵部长劝不住书记,只好连夜里找来旺扎副主任,全连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为书记去哨卡路上的安全研究了应急方案。说实在的此路太险,全是悬崖峭壁、穿崖绕壁的小道,地方地级领导还从未去过呀!何况书记在深夜里的阵阵咳嗽声,把邵部长惊醒好几回,声声痛心呀!

  晨8:30分,军民组成的18名边防哨卡巡逻队整装出发,潘书记由蒙古族闹尔布班长负责帮助行进,我由陕西籍小战士徐龙负责,副连长韩正飞的坐骑领队。

  一行长长的队伍行径在山间,好似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光秃秃的山峰,直插云天。陡峭险峻的山路,有时悬于山岩之间,穿崖而过,有时横山而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这也黯然失色,华山险,有攀援时的手触之处,可这儿全无手攀之处,只好屏住呼吸,每前进一步心跳加快一次,就是一个感叹号!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潘书记,那见过这架式,可还是毅然前行、前行……

  马匹偶尔踏落的石头,只听得到刚滚落的响声,却听不见落底之声呀!陡峭的悬崖深不见底,万丈高耸的山峰延绵起伏不断,一座接一座,威武、雄伟的矗立在边界的尽际……

  潘书记走在第三,闹班长牵马在前,一名叫梁叶波的小战士在后护着,邵部长紧随其后挡驾,这样巡逻队才可攀岩缓缓前行。即便如此,偶遇大石突出之处,战士们只好把潘书记架下马,才得以顺利通过。下面可是万丈深渊呀!行走此路,只能往前看,万万不能往下看,真令人毛骨悚然、提心吊胆……

  高耸的山峰长年云雾弥漫,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让人望而生畏、生奇,巡逻队翻过一山又一山,总以为快了,哪知一峰接一峰,总有五、六峰之多。

  2:10分,终于抵达什布奇哨所。全班列队欢迎,班长激动地说:“今天迎来了自哨所成立以来第一位地高官的到来,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每一位战士的心,请首长放心,人民放心,战士们一定站好岗,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更出乎意料的是,那儿凌乱摆放着的就是几十间破旧石头房,是当地农牧民收割庄稼时暂住的,一顶军用帐篷内铺满石板,战士们就是直接睡在石板上的,简易得让人心寒。再用望远镜,看着由一条滔滔流淌的象泉河相隔、直线距离只有500余米的对面印军营地,排列着整齐的迷彩铁皮房、平房、堡楼等。潘书记激情地说道:“这次什布奇哨所之行,才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奉献。走过你们每天都要行走的路,才更加了解了什么是艰险,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

  潘书记握着战士的手再也松不开了。暗想,在边防连石墩上刻着的诗句:舍生忘死铸国魂,雪域守关凭一腔热血,宿风饮露戎边疆,高原缺氧靠口气,蹉跎戎马生涯豪情,峥嵘军旅岁月寂寞,风沙戈壁练精兵,笑看昆仑千秋雪,情系边防什布奇,大雪封山志不移……”不正是边防哨卡官兵用心灵和行动表达的言语吗!也正如***主席一九九五年为阿里军分区题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负重任、守卫边防”的真实写照吗!

  看着眼前一张张幼稚而憨厚的脸,潘书记不禁心潮起伏、思绪翩飞,自问:这些十七、八岁花一样的战士,会是日夜守望在哨卡、长年累月经受风霜雪雨、风餐露宿、练就钢铁铜体的前沿哨兵吗?阿里原野上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一顶又黑又小的帐篷里的牧民家庭;七、八口人挤在底矮的石头房里的农牧民贫困户;边防哨所官兵们的半个家;经受大半年的大雪封山的人们;石板上铺的床……与内地人生活相比……

  我忽然发现潘书记的脸上落满了泪花。

  ……

  在我们工作组任务即将完成、就要返回狮泉河镇时,我久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能朗诵长篇诗句、头戴毡帽、体魄强壮的潘书记,我的眼睛湿润了。阿里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西藏的发展,多亏了有像潘书记这样一批接一批援藏同志们的无私奉献!

  我相信西藏人民一定会感谢这些援藏工作者,一定会把这些援藏工作者永远铭记在心……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