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田石生鹰面男子(二)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是祈祷的文字!”

  “为什么要分别写在红、黄、紫、绿、白、青、蓝等色的布上呢?为什么不统一成一样的颜色,不过那样就不漂亮了,哈!漂亮,好好漂亮!”

  “孩子,这不仅仅是漂亮与否的问题,也不是统一颜色的问题,这是我们民族信仰的需要。”

  “阿爸,仁钦旺久不明白?”

  “孩子,现在你还小,不明白也是正常的,等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自然就会明白!走吧!我们进寺给菩萨敬钱,添酥油!”

  “哎!”

  他们刚刚走进寺里,小仁钦旺久的眼睛就开始四处张望不止,寻找自己的好奇,最后把眼光停留在了墙壁上。看到墙上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壁画,便问道:“阿爸,阿爸!那里画的是什么内容呀?”

  “仁钦旺久,那上面画的是佛传故事。”

  “阿爸!佛传故事讲的是什么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还有牛牛、羊羊、马马,阿爸讲讲嘛!”

  班钦仁布上前一步,指着墙上的壁画解释道,“好的!其上的情节有托胎梦灵、帝释窟说法、祗园布施、佛发供养、成道、帝王礼佛、佛自天界下凡等,布局形式有一图一景和一图数景,在圆形和方形的框内布置图案。只是这个时期的佛传帮事中,是用象征物来表现佛陀的,还没有佛的形象出现。”

  “阿爸!你讲了这么多,仁钦旺久好似明白了一点点,只要仁钦旺久长大了,就会明白一切的。可阿爸,是什么时候才出现佛的形象呀?”

  “你这鬼精灵,你就知道长大就什么都明白啦!问题就是多。”

  “阿爸说的,等仁钦旺久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阿爸还说不懂也不问,百年无长进,只有问才会增加智慧的嘛,不是吗?”

  “哎!阿爸给你讲,佛像始建于阿育王时期的桑奇大塔第一塔塔门浮雕中,在塔门最高点的门柱与横梁间用一些象征物来表示佛的事迹,如用“二象灌水莲花女”“菩提树”“**”“塔”来分别表示佛的诞生、成道、初***、涅槃,也可视为佛传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大乘佛教的正式成立,佛像在犍陀罗和摩菟罗地区开始出现,这个时期的浮雕故事中,开始出现成组的佛传图,通常为四相一组,即诞生、降魔成道、初传**和涅槃,也有的加上“从三下三天下凡”或“帝释窟说法”形成“五相”。到2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叶,南印度的佛教建筑浮雕中已有内容更为丰富的佛传出现,如阿玛拉瓦提大塔的佛传故事已有托胎、诞生、出家、初***、调伏毒龙、回乡说法、兜率天下凡、调伏醉象、树下涅槃等数幅情节成组出现……阿爸讲了这么多,你这小家伙,这么小脑袋能装得进这么多东西吗?听得懂吗?听进多少呀!”

  “阿爸,不是很懂,只懂了一部分,大体的意思倒都记住了,但仁钦旺久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的!阿爸不要急嘛。”

  “哦!小家伙就是聪明,能说会道,长大一定会明白一切的。”

  一面说着,眼尖的小仁钦旺久又发现了壁柜里的一叠叠经书,装满经柜,又指着柜子问道:“那是什么呀?这么多!”

  “儿子,那是经书呀!”

  “阿爸,那些经书都摆得整整齐齐的,放得规规矩矩,一模一样,是不是里面的内容也一样呀?”

  “不是的,每一本的内容都不一样的,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密宗等,可谓深奥无穷,奥妙无常,如读完这些书,不出屋就可知天下事了,也就可成为喇嘛(仁波切)了。”

  “真的吗?阿爸!只要能读完这么多的经书,记住里面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喇嘛,成为仁波切了!”

  “当然了!”

  “阿爸,阿爸!我要读完这些书。从现在开始,回家后阿爸就教我,我要知天下之事!要当喇嘛,当仁波切!”

  “阿爸不是已经在不断地教仁钦旺久吗?只要你能记住阿爸教你的一切就行。”

  “阿爸!我问的是,我怎么才可以读到这些经书呀?”仁钦旺久不服气地回答。

  “仁钦旺久,阿爸平时教你的也是知识,至于书柜上的经书,只有入寺为僧,拜一位知名的喇嘛为师就可以了!”

  “阿爸!我要入寺学习!我要学经书……”

  “好!好的!孩子不要吵啦!”

  小仁钦旺久的话,对班钦仁布少爷促动很大。心想,这个小家伙,如此聪明,记性超常。以前古书上记载,一目十行,或是过目不忘,那些有所成就者四五岁能背诗。我看小仁钦旺久也有此等能耐,也丝毫不比他们差哟。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孜孜不倦,把自己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遨游,不断进取,这完全是祖上积的德,也不枉我平时的积善行德。应该给他最优越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找最好的老师,否则耽误孩子就不好了。于是,反而愉悦不已,暗自庆幸与偷偷的乐起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