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读神山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神山一曲故寺一江扎寺一康萨乡

  海拔最高的国际宾馆/骑牛马转神山的人/向阳面终年积雪、背阴面却四季裸露山峰/有福之人能听到檀木敲击声、看见雪狮/马鞍山峰左边下生男孩、右边下可生女孩/膀子上缠一条蛇的女人/妖魔的两大山峰/虔城垒石堆的珠海姑娘/只刻一巨大佛脚、为又一石刻内容新发现/平生感觉最好的镜头是迄今为止的佳作之最/赤脚横渡冰河感受生平刺骨之寒/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的香客/驮了很多金子商人、却难付骡夫工价钱/挤吸旗杆上圣水的信徒/一双又黑又亮迷人动人的眼睛/用媚眼挑逗吸引岗仁布钦的玛旁雍措

  一

  和照的阳光,洒满阿里高原。空旷的狮泉河镇在层层白云下惊醒……我们赴各县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组一行六人,于1997年9月5日早晨,踏上了去普兰、扎达县的征途。中午三点多钟,我们便到了神山脚下的巴嘎区康萨乡。

  普兰被阿里人称为“阿里的江南”,其海拔虽然在4000多米以上,但有一些其它地方不具备的特点:一是口岸多;二是气候温和宜人,能产青稞,而且产量可观;三是物产丰富,能长树木。进了村庄,就能看到绿树。秋季,在田野里还能闻到层层麦浪的清香。这里还可以种植蔬菜,家家都能吃上自己种的可口绿菜,家里还有储备过冬的土豆、萝卜等。除普兰、扎达县外,其余五县都无此口福。四是属阿里地区的文物大县,遗址、寺庙众多,很具有研究、探讨价值。同时,这里也是旅游圣地,是旅游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必去之地。康萨乡正得益于此,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康萨乡,又名塔尔青岗莎乡。以前这里只是一个仅有20来户牧民的小村庄,如今,建起了宾馆,办起了藏医学校,还出现了一条有着六七十顶帐篷的商业街。街上出售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和手工艺品,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街上倘佯,他们有的来自祖国内地,有的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尼泊尔……为这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小乡增添了一份繁荣景观。

  过去的康萨乡可不是这个模样,几十户牧人只靠牧业过日子,一年辛苦劳累,换来的还是不够吃、不够穿的贫困生活。民主改革以后,人们也在这里试种过青稞,种下去的青稞能生长,看起来麦高、叶绿、穗大,可谁知中看不中用,青稞无粒,劳累一年,只有一堆青稞杆而已。科研人员经过努力均无效。因此这里的牧人生活一直没有很大的改观。到了90年代初,这里固定住户只有14户。也就从这时开始,康萨乡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一个牧业乡变成了一个旅游乡,牧民们开始走上富裕之路。我们专门采访了乡长尼玛,他看起来40出头,身体高大魁梧,头系红头丝,把辫子盘在头顶上,显得十分精干。把我们让进家后,他的妻子立刻端上了香喷喷的酥油茶。这是一间很大的房子,屋里装了很多百货,如鞋子、衣服;还有砖茶、糖、酒食品和饮料,健力宝、红牛、黄河啤酒等,大约占了1/3的地方,价值不下几万元吧。问了才知,这些东西是为他们乡里开的一个商店进的货,暂时堆放在这里。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想见,致富大门已向他们打开。

  家里有个孩子正在看书。乡长告诉我们,他有七个孩子。这个看书的孩子是老三,叫旺堆,如今正在阿里地区藏医学校学习。他看起来聪明伶俐,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我们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之材,他只是点头微笑。我们交谈时,不时有乡民来找乡长,找他算工钱之类的事。尼玛熟练地按着计算器,忙个不停,同时嘴巴一直在和我们交谈。他告诉我们,1996年康萨乡共有692人,人均收入1800元。这一年乡里共投入牦牛、马、人力2230(头)人次用于旅游业,共收入18万元,预算1997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康萨乡在神山脚下,占有天时地利之便,旅游者走到这里不得不在此住宿,朝圣的香客和转经的信徒就更不用说了。转一圈神山约72公里,也有人说65公里。总之身体健壮的藏族小伙子一天差不多能走下来,一般的人至少走两天。途中在他们的旅馆休息一天,第二天再走。由于转经路非常难走,以至有大部分的信徒和游客难以走完全程,这里又不通汽车,只有租用当地农牧民的牦牛、马匹和人力。乡里把大家组织起来,按照记工的方式,让牧人轮流出工。比如,今天轮到达娃家,达娃家出牲畜和人力去接游客和信徒,明天轮到卓玛家,卓玛家出人力和牲畜,记工制,既保证了每家每户的收入,也为乡里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正因如此,康萨乡才在短短的几年中,摘去了贫困的帽子,改变了乡里过去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乡民收入不到100来元的状况。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乡里在1997年9月份,又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全乡人一起动手,盖起了一大排平房作为康萨乡的招待所。一个房间5个床位,房间干净,收费低廉,一开放就非常受欢迎。作为接待员的乡亲们,诚实、善良、友好,服务态度很好,无论是与地区旅游公司的宾馆相比,还是与地区其它部门的招待所相比,都非常有竞争力。当晚我们就住在了康萨乡的招待所里,感受着乡民们热情的服务。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听到外面闹哄哄的,走出门来才知道,康萨乡接游客的队伍出发了。只见七八头牦牛驮着游客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几个妇女的带领下,正朝着转经之路前行。

  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撒满了朝圣之路,晨风里悠扬的牧歌回荡着,一行游客渐渐地消隐在远处的雪山之中。

  二

  9月7日,因汽车漏油需要修理,我们只能继续在招待所里休息。

  我顺手取了照相机,准备寻找摄影佳作,于是急冲冲地走出了门。

  此时此刻,天空下着毛毛细雨,灿烂的阳光从彩虹下斜射而下,恰似一幅精彩的水墨画,绚丽的七彩虹,跨过神山,巍峨地悬于康萨乡的上空。

  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刻摄下了以牦牛、帐篷为背景的”圣虹、神山、康萨乡”的作品,心情该有多美。

  第三天,吃了早饭,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康萨乡了解情况,另一组上神山了解祖织布寺、江扎寺、色龙寺、曲故寺的情况。佛教圣地神山(岗仁布钦)为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0米,藏语意为“众山之根,万水之源”,号称“雪山之王”。挺拔地屹立在普兰县境内,距狮泉河镇200多公里,距普兰县城约100多公里。绵延于中、印、尼三国边境。山势雄伟,像国王端坐,而周围的群山则像顺从的臣民,俯首环坐两侧,东为宝山,西为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有护法神山。

  神山的确与众不同,它在群山中脱颖而出,状似白玉雕砌的金字塔,高矗入云。峰顶终年积雪,晶莹夺目,虽没有富士山秀气。但比富士山多了一份壮丽,多了一些成熟,在蓝天苍穹下孤傲地高昂着它不肯屈服的头。

  《大藏经俱舍论》载:“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便见到有座高山,形似橄揽,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像八瓣莲环绕,身如水晶浇砌,玉镶冰雕,顶峰直插云霄。”这便是神山。

  神山不仅有雄伟壮丽的英姿,更主要的还是佛尊对它种种神秘、虚幻的描述,非常引人瞩目。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因而这里很久以前便成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中心,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神驰向往的地方。

  神山更有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何由,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在突变的阳光下,光彩夺目,洁白无暇。而神山之背阳面,长年没雪,即使被白雪所覆盖,等太阳一出,雪随即而化,刚好与大自然之背阴积雪,阳面没雪相反。这山四季皆露肩赤膀,好像誓与天地争高低。

  又据《冈底斯山海志》记载,仙峰岗仁布钦山尖上有胜乐轮宫,宫中有500罗汉穴居于山腰修行。山腰下有无数智慧行空母在此侍候佛祖,管理宫殿。数百年前,古印度高僧阿底陕进入西藏传教,路经此山,走到山脚,不知钟点,正在迟疑之际,仿佛听到山上传来敲钟擂鼓之声。他判断此时山上罗汉该休息吃饭了,他也觉得应该在此歇息进餐了。从此以后,凡是到冈底斯山拜神的人,如果有福,便可听到檀木板敲击的声音,或者能看到神山上的真正狮子。没有福气的人,既听不到也看不见。当然从来没有人坦言相陈,那份神秘藏于每个信徒的心中。

  因神山有这样美丽动人的传说,善男信女们总认为:围绕神山转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沿山转13圈为一整圈,马年转一圈等于其它年份转13圈。因马年是如来佛祖修身成佛的吉日,也是佛教尊者米拉日巴战胜异教的纪念年。如果转10圈,可在500年轮回中避免下地狱之苦,转100圈便可成佛升天。

  阿里本地有关神山的传说多乎其多,如同断了线的佛珠,随处散落,俯首可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佛教徒历尽千辛万苦,飘洋过海,来到冈底斯山脚。因多日粮米未进,欲欲昏倒,忽见落日生辉,霞光满天,他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刹那间,只见众山之中有一座状如乳峰、白如牛奶的雪峰高高耸立,直插云间,似天界仙境。又见一道佛光闪亮其上,耀眼夺目,光芒万丈,白遍半空,而四周山川,肃静环立,鲜亮如珠。一种神圣的感觉从这佛门弟子心中油然而生,便将其取名为神山(岗仁布钦)。

  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印度的一位高僧曾在印度预言,说在中国阿里境内有一座非常奇特的雪山,仿佛如新折下的象牙,白色夜莲一般皎洁地布满天空,世上无双,曰“神山”。由此吸引了无数僧人前来寻找均未发现,误把珠穆朗玛峰认为“神山”,可有几位意志坚定的人仍不信,继续坚持不懈地寻找,直到岗仁布钦山脚,才惊喜地发现此山便是“神山”,这才了却僧人们的心愿。从那以后,神山便这样确定下来。

  后来,神山被一圣湖里的龙王发现了,坚决固执地欲将此山搬回龙宫。同时印度的一位神仙也欲将神山搬至印度。正当他俩争议,准备大战一场时,被释迦牟尼知道,从天而降。说道:“两位何必相争,神山就是神山,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说完,他在神山的东西南北各踩一脚,从此像钉子般牢牢固定于此位置,如今释迦牟尼的脚印历历在目。

  冈底斯山中,“冈底斯”一词特指该山的主峰岗仁布钦(神山),被藏学家们公认为藏、梵、汉三种语言的有机组合。“冈”在藏语意为雪,“底斯”在焚语也意为雪,“山”当然是汉语。著名的藏学泰斗、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认为“底斯”为象雄语。这充分说明了,神山被世人所确认年代最迟为象雄时期。

  神山南面有条小溪。相传,这溪水是格萨尔王王后卓玛经常洗头发的地方。每次侍女拿溪水冲洗王后美丽的头发时,洗发水就会顺溪水流向远方,像哞哞叫的奶牛跑向自己的孩子,用**滋养着沃土,成片的土地在光芒闪耀的溪水中静静享用,物产丰富,连年丰收。

  神山西面有一座马鞍形的山峰。相传,那是格萨尔王留下的马鞍。它最神奇,怀孕的妇女到山顶后,爬上鞍部骑一下,从右边返回可生一女孩,从左下来可生一男孩。

  神山东面是凡人最佳归宿地。人死之后,如能在此天葬,则福气粘身,尽消此生罪孽,升入天堂。

  神山的北面有一奇石。传说当年佛教尊者与苯教弟子斗法,米拉日巴按顺时针方向转,苯教弟子纳若奔琼按逆时针方向转,最后相遇于山脚,纳若奔琼两眼怒视对方,随手拿起一块像绵羊大的石头,置于路心,挡住了米拉日巴的去路。米拉日巴很和气地说道:“这是为什么?”纳苦奔琼说:“你有本事就从这石头上过去。”米拉日巴微微一笑,随即也取一石头,像一头牦牛大,置于纳若奔琼石头之上,然后拂袖而去。如今还可以在北山看到他俩斗法时留下的石头,上大下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