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该县有大雄区的布嘎寺及磁石区的门懂寺两座寺庙,均属后期所建的寺庙,内有佛塔、佛像和近期的唐卡。全县人口10039人,县城633人,以牧业为主。牧民属游牧民,住的是帐篷,一年四季随着草场的搬迁而搬迁。住户相当分散,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时一直跟随父母,到了上学的岁数,就寄宿学校读书。牧民的孩子享受“三包”(包吃、包穿、包住),放假后再回到父母身边。牧民们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村集中。

  为了拍摄措勤晚景,我带上相机,轻装出发,顺着措勤县城后面的山坡爬上了山顶。鸟瞰小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像锅一样的白色卫星电视接收装备。锅内部一行大黑字“航天部国营锦江电器”提醒人们,这个小县城还牵挂着祖国的心脏——北京。街上也有几家商店、旅店,国营的、民营的,这就是措勤县的商业区,总共不到30家。

  县城北面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充分接受高原阳光的慷慨馈赠。据统计,该县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3100小时以上。他们就利用独特的太阳能资源建起温室大棚,种有白菜、菠菜、茄子、韭菜等新鲜蔬菜,有力地缓解了蔬菜价格昂贵而又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

  此时此刻,夕阳西沉。牧民们把满山遍野奔跑的牛羊群集中在圈里,羊叫声、牧羊狗吠声和牧民悠扬动听的歌声混在一起,汇成一曲独特的高原交响曲。奔波了一天的牧民们回到了帐篷,品尝着女人们早已打好的热腾腾的酥油茶。女人们则提着木桶挤羊奶,一股股洁白的奶汁滑过双手,直喷木桶。

  篝火燃烧起来了,帐篷里传出来牧民们的欢声笑语。夜已无声地拉上了帷幕,月光倾泻下淡淡的幽辉。--片空旷无垠的高原,朵朵白云已不再飘忽,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狗叫声,划破夜空,飘向远方。

  我急步赶回县城招待所,心旷神怡,欢欣鼓舞不已,手中的镜头装满了激情的结晶。县城房屋的灯光,早已破窗而出,给旅客们带来一丝又一丝的温馨。

  三

  3月9日早上8点钟,我们又准时出发,沿着砂石遍地、形骸放浪的公路,向阿里另一个纯牧业县——改则县驶去。

  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声,渐渐远离了措勤县城。翻过一座座雄峙威严的高山,便是十分开阔的波浪般的草滩。

  “几十年前,就在这里,我一次放倒5只黄羊(如今已不见黄羊面)。那时候,我们从阿里到拉萨没有往返汽车,只能骑马,一路上全靠行前带的糌粑和打猎物充饥,风餐露宿,贴近自然生存。路上兵站和饭馆很少,我们每月工资才几十块钱。从阿里到拉萨1700多公里的路程,骑马得走几个月。后来有了解放牌汽车,但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拉萨,那时的路难走啊!现在的路修得可以,丰田车三天就到拉萨了,那年代连想都不敢想哟!”赤烈局长侃开了他曾经有过的“丰功伟绩”。

  在局长的调侃声中,车已到达当地人传说中被称为“神山二姨太”的雪山面前。大家跳下车,贪婪地望着眼前的美景。山田、森本两位先生乐得不可开交,伸出大拇指直叫“亚古都”(藏语真好之意)。接着又是摄影又录像,蹲着,站着,俩人一同留影。在此之前,这美丽神奇的阿里投入他俩眼中的最初印象,是无限的苍凉,寥寥的沉寂,远古的蛮荒,前不见帐篷,后不见牛羊,到处充满颓唐和沮丧。可现在眼前突然出现神圣美丽的雪山,怎能不叫他俩欢悦呢?

  今年是阿里雨水最多的一年。过雪山之后,路过的草场出奇好,一片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但气候多变,让人捉摸不透,上午还是阳光灼热,中午便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倾盆大雨冲天而降。打得车顶、车窗噼啪作响,令人惊骇,不少路面随即被水冲毁,洪水滔滔,车队不得不绕道探路而行。当车行过几百米之外,却又一番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景象。高原之奇景如此绚丽多彩,让人忧来让人喜。

  从措勤到改则县足足有300来公里,但在下午5点多钟,我们一行就到达改则县。该县属牧区,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草场面积8000万亩。日本朋友不顾疲劳,坚持要去看草场。说是要援助阿里2至4亿日元(不知何由,至今未投资金)用于打井灌溉草场。于是,大家在称为“无人区”的苍茫浩翰的荒芜草地上漫步着。

  改则县有一些岩画,很值得参观和研究,但是距离县城太远,我们只好望画兴叹了。县城周围有一排佛塔、玛尼石堆,是最近才建起来的。在拍摄玛尼堆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拾到了两个大大的黄羊头,它的角粗壮、美观。造型极为奇特,我和同行的邓女士兴奋地将其捧在手中,左右端详后,带回车上,让其余的人观赏。

  该县还有三座寺庙,为麻米区的麻米寺、康托区的沙弟寺、洞措区的罗波德钦寺,皆属现代所建。当时因时间关系,没有去参观,直到两年后(即1996年)才有幸参观。

  96年6月,我被邀请去各县进行摄影,与地区政协仁青扎西副主席,给*****、藏医院院长单增旺扎所著写的书配图片而下乡。此书以阿里七县各寺庙历史为内容。

  麻米寺和沙弟寺很不起眼,故不再叙述。这儿着重讲一讲罗波德钦寺:该寺离错勤县50公里,改则县110公里,坐西朝东,正在扩建之中。正殿的墙壁中挂有不少刺绣唐卡。听寺人介绍,此唐卡均从内地购回,看其风络,与青海塔尔寺刺绣唐卡相似,用刺绣所绘制,机具唐卡风格,又不缺中国刺绣之特色,是一种刺绣与唐卡融为一体的现代艺术精品。

  寺中另一大特色——酥油花,与普兰、扎达、日土、噶尔西四县又大不相同,很值得观赏。寺里住着一位藏医,名叫嘎尔玛,专治关节炎、胃病、心脏病等。并广收弟子,为民服务。其新研制的“年七日布”已编入药典,在雪区广为推广,效果甚佳。他既是寺医,又是方圆几百里农牧民的保健医生和救命恩人。

  现不再将话题扯远,让我们重新回到改则县城,阅览其情景。

  站于县城高处望,远远的看到许多战壕和掩体工事,那是当年有一支挺进阿里的解放军——新疆骑兵先遣连留下的。这些工事是革命的文物,也包含着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故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0年初中央命令王震同志派一支部队进驻阿里。8月,137人组成的先遣连在李狄三的率领下,从新疆于田出发,直奔阿里。他们翻越了海拔7000多米的昆仑山,穿过万里风沙的无人区,克服了高山反应、雪盲等各种疾苦,历尽千难万险,终到阿里境内。一路上,饿了吃一把炒面,渴了吞一把雪。呼吸困难、头痛胸闷、高山反应等一直折磨着每一名战士。在翻越雪山过程中,大部分同志患了雪盲症,眼睛红肿,泪流不止,疼痛发痒。病轻的在前边牵马引路,病重的同志一个拉着一个,拽着马尾巴摸索着前进。有不少马匹、骆驼滚下山崖,几名战士也不幸栽入沟壑,但部队仍勇敢顽强地往前挺进。最后,部队才驻扎在改则县的两水泉这地方。此时英雄们早已人困马乏,后勤补给紧张,只好打野生动物、挖野菜充饥,还天天有计划地分批寻找藏族牧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总算开展起来了。

  可当地藏族反动政府和军队,千方百计地阻挠解放军开展工作,在群众中传播谣言,威吓牧民不要同解放军接触。还声称不用一兵一枪也能困死解放军。英雄们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牢记我军铁的纪律,宁可饿死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宁肯冻死也不占用牧民的半丝半缕。他们自已动手挖窑洞住,把联络牧民的花布、糖、茶等,不断地送给藏族同胞,他们自己却不曾享用半点。先遣连艰苦卓绝、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了农牧民的信任。同时,英雄们机智果敢地同反动武装政府周旋,凭过硬的军事本领,靠集体的智慧,树起了人民军队的威望,震慑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最艰苦时,全连人员吃驴肉、马肉。甚至杀了自已心爱的坐骑度日。没有食盐,没有粮草,更不用说蔬菜。大部分干部、战士全身浮肿,流黄水,又缺药品,全连相继牺牲50多人,仅剩的八十位同志顽强地坚守在阵地。那时候,坚持就是工作,坚持就是胜利。他们在粮尽药绝的情况下,坚守到1951年5月,与大部队会师时,英雄们大多已到生命的极限,许多战士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这就是阿里开拓者艰难而辉煌的历史!

  离改则县城50公里处的一山冲天而降。打得车顶、车窗噼啪作响,令人惊骇,不少路面随即被水冲毁,洪水滔滔,车队不得不绕道探路而行。当车行过几百米之外,却又一番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景象。高原之奇景如此绚丽多彩,让人忧来让人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