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繁荣的京城工商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550章被屏蔽了!改了半天也发不出来,简述一下情节吧。吴贞毓和宋应星等人退休了,就这么点事。)

  接替宋应星职位的是方以智,同时他还是国政院主持日常事务的副总统。从资历上来说,方以智绝对是目前大明官场上最与职位般配的官员。不管是从那个角度来看,他的履历都很丰满。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崇祯时期的进士、在陕北军政府时期当过绥远知府、后来又当过河南巡抚和北直隶巡抚,自身还是个科学家,这样的人估计在什么时代都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方以智成了国政院的二把手,北直隶这摊子就得交给其他人,王俊涛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谁让他的履历基本上和方以智差不多哪?

  “别山、密之、北直隶巡抚兼京城知府的人选你们不用征求我的意见,既然俊涛你们觉得合适,用就对了!不过这事得和宁宇沟通一下,不能将他撇过,这是程序问题。”

  “宁宇那边我们已经商议过了,正是他让征求你的意见,我们才过来的。”

  “说了多少遍,这种事以后你们定就行了,非要这么麻烦人,我才对这些破事没兴趣哪!话说现如今京城的工商业情况怎么样?这几年城里的人口又增长了不少吧?一两百万人的就业吃饭是个大问题,不管是谁来当这个差事,朝廷这边都得看着点,甲申国难与京师崩坏也有很大关系,不得不防。”

  “京城的情况,较之前已有大幅改观,年底的统计来看,不算官吏和军卒,京师签了劳动合同长期就业的人有四十万,加上长期打零工的稳定就业人口总计有七十余万。整个京师有大小型工坊六百余家,其中雇工超过一千人的工坊有五十余家。全城有大小商铺,五千余家,雇工过十人的有七百余家。全年工商税收入三百多万两,达到了西安府的一半。京师也有产品远销外地,像暖水壶就很受外地客商欢迎。”

  暖水壶是一种新发明出来的产品,刚开始是因为李振新有需求,想喝个热水太不方便了,必须得安排人现烧才行。于是他找来京城做玻璃的工匠,让他们试着研究双层的玻璃瓶,然后用加热的方式将空气排空,再封死出气口即可。

  这玩意刚开始是在朝廷各级官员的办公室中流行,后来慢慢的普及到了民间。暖水壶一到世面上出现,就大受欢迎,成了城市人家必不可少的物件。

  造暖水壶的玻璃厂后来转型,专门生产这玩意,一年能卖出好近百万个水壶,赚了不少钱,光这家工厂,就能解决几千人的就业。

  京城有着巨大消费市场,这一点是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市民消费产品的推广。京城里兴起的不少工坊,就是先靠着京城这个大市场撑起来的。

  副食品、日用百货的工坊在京城更容易生存下来,这里数量庞大的大小店铺就能提供非常便利的消费场景。小作坊的产品,可能在大店里很难上架,他们完全可以先和小店合作,形成口碑后的方式将空气排空,再封死出气口即可。

  这玩意刚开始是在朝廷各级官员的办公室中流行,后来慢慢的普及到了民间。暖水壶一到世面上出现,就大受欢迎,成了城市人家必不可少的物件。

  造暖水壶的玻璃厂后来转型,专门生产这玩意,一年能卖出好近百万个水壶,赚了不少钱,光这家工厂,就能解决几千人的就业。

  京城有着巨大消费市场,这一点是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市民消费产品的推广。京城里兴起的不少工坊,就是先靠着京城这个大市场撑起来的。

  副食品、日用百货的工坊在京城更容易生存下来,这里数量庞大的大小店铺就能提供非常便利的消费场景。小作坊的产品,可能在大店里很难上架,他们完全可以先和小店合作,形成口碑后再往大发展。

  京城著名品牌王家酱油坊生产的酱油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走向大市场的。刚开始他家的产品,只能出现在街边小店里,后来由于口味独特、非常适合调味,时间不长,就引起了大型商场的注意。短短三年时间,他们家的酱油成了京城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一年下来,酱油能卖出好几千吨,流水有十来万银元。

  现在王记酱油非但供应京城市场,连外地的客商都慕名而来,专门找他家进货,运到他们市场去销售。

  “东家、保定府刘记日杂店的采购又来了,这次他们家要购五千斤的货,问我们能不能便宜点?”

  “老吴你给他们说,价钱上咱们对谁都是一个价,这一点就实在对不住了。不过他们毕竟进货进的勤、量也走的大,我这边做主送他们一百斤,就当是给老主顾的人情了。”

  “好的、我明天给他们回话。对了东家、咱们库里的米不多了,这次还是进海路上过来的安南米吗?”

  “自然是安南米,别的地方的米酿不出咱们酱油的味道。”

  “好的、我这几天就安排,安南米好是好,可最近价格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