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扬州服装业差异化生存之道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听了陈大郎的保证,西洋商人才放心的签了协议留下定金。



五千套成衣够干什么的?一个月?估计十天左右扬州的作坊就全做好了。这点订单,还不够塞牙缝的哪,不过蚊子肉也是肉,起码能缓解一下眼下揭不开锅的困境。



西洋衣服和中式服装差别还是挺大的,柳小妹组织人手用了好几天才把具体的制作工艺摸透,接下来就容易多了,十天不到的时间,五千套成衣顺利完成。



西洋商人签了订单后,便回了松江港,过了二十天时间,因为放心不下,又跑到扬州来盯梢。没想到,来的时候货已经全部做好了,大明工坊的生产效率也太快了点吧,这简直是奇迹!



付完尾款,西洋商人带着货乐呵呵的准备走人,临离开的时候还追加了一千套衣服的订单,说半年之后他再来取货。



吃了这口蚊子肉,只是缓解了一下局势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大郎还是愁的不行。



不过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又来了一批客户。松江港那边陆续来了一波西洋商人,他们每人带过来的订单量并不大,有的一两千套,有的几百套。别说这些小苍蝇肉还还挺管用,扬州府的成衣产业在这些单子的照顾下,可算是能活下来。



来的这些西洋商人,有的是朋友间互相介绍过来的,有的是松江港官方引荐的。松江府官方之所以这么积极的帮忙,可不是因为热心,而是有现实需求。王文强从天津府调到松江府,任务就是将这处港口发展起来。但到了松江后,才发现这事并不容易。按道理来说,背靠江南腹地,这处港口怎么着也能起来,然而实际情况是海商们更愿意去天津和登州进货,北方的制造业同样喜欢将货运到这两个地方销售。



江南的制造业从产品到生产方式都没啥优势,压根没有吸引力,只能靠丝绸和茶叶贸易勉强维持。其它产品就完全是跟在北方的港口后边喝汤,吸引一些北方人不怎么待见的海商,吃蚊子肉了。



像介绍到扬州的这些西洋商人就是这样一个情况,陕西、中原的成衣产业都是大厂形式,他们不会提供小批量定制衣服生产这项服务。从陕西、中原往过来运输本来就麻烦,走的货少了不划算,弄几百、几千套成衣这种小单子,还不如弄面向大众的成衣产品。



北方除了大厂以外,其它的成衣制造产业全是分散到各府县的小裁缝铺子,没能力接几百套单子以上的业务。扬州的成衣产业形态,都是小型和微型作坊,同时又十分集中,正好能填补这个市场的空缺。几百套衣服的小单子,数十家联合起来就能吃下。过千套的单子,就近百家联合起来做。总之只要有单子,不管多少他们都能灵活的组织生产。



除了外贸订单,江南附近府县的单子慢慢多了起来。这边的市场需求和北方还是有些差别,尤其是女装,江南人有点嫌北方的做工粗糙。女装种类和花样繁多,单一产品需求量不大,正好适合扬州的产业形式。就这样,扬州的成衣产业,找到了差异化的生存方式,慢慢的走向壮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