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修棱堡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时间进入1645年四月以后,清涧河河谷开垦的荒田已经有一千亩左右了,秋粮也开始了种植,本来李振新想着多种一些土豆等高产作物,但是发现这个想法很不现实,托吴老三从外边买土豆、红薯和玉米的种子,结果只有土豆和红薯的种子被买到了。但是种子数量稀缺,最后还是李振新想到了芽生育种的办法才勉强凑够了一百亩。

  明末的时候这些高产作物,并没有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尤其是土豆更是因为口感偏麻而不被接受。李振新尝过明末的土豆,怎么说哪,就是一股麻味就能让人望而却步。但好在,知道可以用它们生产淀粉,生产出来的淀粉可以混进小麦面粉里做成混合面,也能顶饱。也可以和肉类混合做成午餐肉,同时也能做食用酒精,所以对于李振新来说完全可以废物利用。

  让人遗憾的是,玉米在明末的产量并不理想,主要是还没培育出适应环境的良种,同时玉米种子对于土地的要求很高,如果是旱地的话种出来的产量还不如小麦,而水田的话也比当时的小麦高不了多少。这个时候就无比想念万恶的塑料了,有了塑料薄膜的后世,哪儿都能种粮食出来。

  在种完秋田之后,李振新把主要劳力分成了四拨,一部分人负责从事炼铁,纺织棉布等工业生产,一部分负责照顾田地,一部分负责继续开荒,剩下的人和新来的一起修棱堡。

  开春以来,来山谷逃难的人数在减少。主要是春耕开始很多人都开始安定了,另一方面满清的统治秩序也开始慢慢建立,起码没有满地的乱兵,正规军的抢劫行为也变少了很多。中国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好安定的一群人,只要有稳定的秩序,他们就很容易进行新的生产活动。

  本来李振新以为进入春季以后,毛呢布的销售会下降,但没想到销售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倒是需求似乎越来越旺盛,反正吴老三经常抱怨的是产量不够,生产出来的布都会被卖出去。很多发到村民手里的毛布,也被吴老三收购上来卖了。这也是好事,起码现在的山谷居民开始有了正经的收入,这无疑会加大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羊毛布的销售之所以没有被影响,主要是因为吴老三的销售市场开始北移,厚实的毛布被河套地区的蒙古牧民广泛接受,在他们看来这种厚布可比棉布好太多了,做成衣服在草原上放羊不要太好,既保暖又经济而且还能用羊毛换。用二十头羊产的羊毛就能换到足够一家人能穿上新衣服羊毛布,这买卖很划算。据说在吴老三的带领下,大量的陕北放羊娃们都转型了。他们赶着羊和骡马从吴老三手里进了布匹,然后一路向北到草原上把布换成羊毛、银子、羊皮、成年的羊,然后再返回到山谷里卖出去,这一趟下来少说也能专一半的差价。跑上几趟之后就能赚够娶媳妇的钱了。

  羊毛贸易的发展,为以后闻名世界的陕北商人攒了第一桶金,而这些闻名世界的陕北商帮的祖先们,居然都是放羊娃出生,这确实是一件意想不入,这无疑会加大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