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地人第4/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江面上一座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单跨拱桥威严地矗立着,桥面大约十米宽,能并排行驶四五辆马车,桥拱上“***万岁”五个朱红色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显目,桥面距离江面三十米上下,站在桥上往江面一看,涛涛的江水瞬间看得人头晕目眩。山羊河和渔泡江就在大桥下游十多米处汇合。

  孙良才知道,这就是渔泡江,是金沙江上游的一个支流,而大桥就是著名的渔泡江大桥,哥哥当年给家里写的信描述过这里,他说大桥建成后一定气势恢宏。可惜哥哥没能等到大桥建成,他要是能看到大桥,一定会觉得比他想象中更加壮观,更有气势!

  马车驶过渔泡江大桥,从公路岔进一条小马路,小马路很窄,只能容得下一辆马车通过。马车沿着小马路又开始往上爬坡,在山上划出了好几个“之”字形,小路两边是开垦出来的梯田,从渔泡江江岸一级级往半山腰延伸。梯田里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蚕豆苗,蚕豆苗有腰那么高,已经星星点点开出了白花,蜜蜂和蝴蝶正在蚕豆花中忙着采蜜,不亦乐乎。

  马车走了几个“之”字形以后,费力地爬到了半山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小马路也变得平坦了起来,马路两边是一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低矮的土坯房一间挨着一间,一排一排地排列着,屋顶盖着茅草,显得有些破败,穿过村子,在村庄的最东头,一面红土砌成的围墙围着一间大瓦房显得格外气派。

  马车驶进院子,张国柱从马车上跳下来,对张良才说道:“小伙子,下车吧,咱们到了。”说完就卸着马车。

  “张大伯,这就是生产队的大院吧?”孙良才下了车,环顾了一下四周,院子挺大,大瓦房旁边还有两间厢房,挨着围墙还有一个马厩,他一边给张国柱搭把手,一边问道。

  “对,以后你就住在这。”张国柱卸完马车,又把两匹马赶到马厩里关好,这才带着孙良才朝那间气派的大瓦房走去,边走边好:“老李,快出来看看,咱们村来客人了。”

  听到喊声,一个高个子,精瘦的中年人才屋里快步走了出来,约莫四十来岁,走路带风,一看就是个干练的人。孙良才跟在张国柱后面,朝走出来的中年人一点头,喊了句:“李叔叔好。”

  “哟,外地人,我叫李志前,是大队的文书。”中年人语速很快,一口气说着。

  还没等孙良才开口,张国柱就接了话:“对,上海来的,孙良人的弟弟。”听到孙良人,李志前也怔了两秒钟,但马上回过神来,侧开身,挥手相迎,笑呵呵说到:“快,屋里坐,屋里坐”,说着就让张国柱和孙良才进了屋,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瓷口缸,倒了两杯水,一杯给了张国柱,一杯给了孙良才,“喝点水,这一路颠簸也够累的。”

  孙良才接过水道了谢,大口喝了起来。张国柱也喝了一口水,抬起头对着李志前说:“老李,今天晚上就先让小孙住在大队招待室吧,回头咱们商量一下,我建议让小孙在大队当个会计,小孙是读书人,又是城里来的,见多识广,记账算账肯定没问题。”

  李志前说:“这个主意好,现在大队正好缺个会计,行,我带小孙去招待室,正好收拾收拾。”

  说着就一手拿着孙良才的背包,一手从裤腰带上解下来一大串钥匙,领着孙良才来到旁边的厢房,打开门。这是一个由里外两个房间构成的小屋,外面一间很小,放了一个洗脸盆和一些旧工具,里面一间放了一张床,床头有一张旧的写字台。李志前带着孙良才走到里面一间,把孙良才的背包放在床上,说到:“乡下条件有限,你就先在这就和就和吧。”

  孙良才赶紧说到:“李叔叔哪里话,我感谢还来不及呢。”

  “那你先休息一下,吃晚饭我来叫你。”李志前说着退出了房间。

  孙良才把背包打开,铺好了床,鞋也没脱,就那么斜着身子悬着脚躺在床上,折腾了这么多天终于到了三河村,孙良才如释重负,他的脚已经肿得难受,他确实需要歇一歇了,躺着躺着,他竟然睡着了。也不知睡了多久,孙良才被在大队的大喇叭吵醒了,大喇叭反复播报着:“乡亲们,咱们村来了个有文化的外地人,以后就在大队当会计。”

  村里来外地人了,这个消息一下子就在三河村里炸开了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