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凭一己之力干掉两个皇帝一个太子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政权交替频繁,这个皇帝位子还没坐热乎呢,就又换了个人当皇帝了。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天下也是民不聊生,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个时期存在有作为的皇帝吗?你还别说,这个还真有。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就是这个时期当中,为数不多的好皇帝。

  令人唏嘘的是,他的死却是因为一个小太监。

  北魏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皇帝拓跋焘当然也是少数民族——鲜卑族人。拓跋焘刚登上皇帝的位置,就面对着一个乱糟糟的天下,各方政权在中华大地上争权,闹得整个国家鸡飞狗跳。刚登上皇帝位的拓跋焘,立志要铲平这些乱七八糟的势力,让天下百姓能够过几天安稳日子。

  拓跋焘御驾亲征,带着鲜卑族士兵先后平定了中原和北方,几乎结束了北方十六国纷争的局面。

  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让整个北魏政权暂时得到了发展的时间,但是在文化方面,北魏的确并不算成功。

  可能因为拓跋焘是少数民族,所以对于文化这方面的了解并不是太深,对于发展文化的认识也非常不到位。再加上当时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所有的因素聚集在一起,让拓跋焘感觉到非常地不安。可能在他心中,用刀剑赢来的天下,很有可能被这群光头的和尚给夺走。

  当然,也有可能,拓跋焘看到那么多人宁愿进寺庙供奉和尚,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心里产生了不平衡,所以才下令大规模抵制佛教。

  怎么抵制呢?首先,五十岁以上的僧人,必须离开寺庙,成为一名普通人,并且强制服兵役。几年之后,这项政策得到了彻底的落实,但是依然有少部分的僧人躲在寺庙当中,不愿意还俗,当然也不愿意服兵役。

  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僧人不想服兵役是情有可原的。一群天天吃斋念佛的光头和尚,即便是上了战场又有什么战斗力呢?还不如在大街上混的街溜子能打,军队要这群光头和尚有什么用呢?

  但是,拓跋焘不管。他再次下令,把那些藏在寺庙当中不愿意服兵役不愿意还俗的和尚都杀掉,一下子,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就处于停滞的状态。

  当然,这项政策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北魏政权的兵员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这些被抓去服兵役的和尚,成了西部军队的军人,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部军队人数不足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群和尚也就是去充数了。这群僧人穿上军装,从远处看似乎是黑压压一大片,足以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然而谁也想不到,如果摘掉他们的帽子,你会看到一个光亮的头顶。

  总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暂时走向了衰败。

  对于这一点,现在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虽然北魏太武帝的这项措施太过粗暴,可是的确解决了北魏军队人数不足的问题。

  也可能,太武帝一心想要造福于民,不忍心抓壮丁,破坏普通百姓的家庭,但是军队又不能没有人,所以只能打这群僧人的主意了。

  更何况,我国的多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始建于北魏时期,所以说,太武帝虽然对于佛教的态度比较强硬的,但是实际上他的某些做法,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的。

  太武帝打仗的时候喜欢御驾亲征,在自己出去打仗的时候,国内的大小事就都交给自己的儿子,也是北魏的太子拓跋晃。

  太子拓跋晃也算是有点本事,在老爹出去打地盘的时候,自己也能把整个朝廷打理的井井有条,同时还能够平衡各方关系,保证整个北魏政权的稳定。

  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太子,却偏偏有个小癖好——做生意。你说这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只要老皇帝驾崩,你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儿,想要什么有什么,你闲的没事做什么生意?

  有个官员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就建议太子,说以后你当了皇帝,肯定有很多钱,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啥现在你就想做点小买卖能,太武帝一心想要造福于民,不忍心抓壮丁,破坏普通百姓的家庭,但是军队又不能没有人,所以只能打这群僧人的主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