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善于用人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弃人”指的是因毫无用处而被抛弃的人。“弃物”指的是因毫无价值而被摒弃的事物。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与不善之人,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处的。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与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来。

  善人”即能够认识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顺从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即老子所说的“救”;另一方面,也为他成为善人提供借鉴。救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从根本说,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并使之展露出来。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对于那些丧失了人的本性的人来说,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贵”意为珍视,尊重。“大迷”意为绝对的迷误与蒙昧状态。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愚昧,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自然事物的价值与人类的价值相似,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发现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地把自然事物的价值揭示出来。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人类都能用科学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时,就可以从一切耻辱的动机与行为中解放出来,并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动中去,尽情地观赏这个无限奇妙的宇宙。

  善行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善言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善数因物之数,不假形也。善闭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善于旅行的人顺应自然的变化而移动,不创造、不施加影响,所以运送的东西能够到达而没有车辙。善于讲话的人说话顺应事物的本性,不去区别、分析它,所以也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善于计算的人能够直接知道要计量的事物的数量,而不假借外物。善于锁门的人利用事物的自然形态,不设置、安装其他的东西,所以不用门闩、不用绳索也不会被解开。面五者都是说,不创造、不施加影响,利用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不以事物的形态去限制事物性能的发挥。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资,取也。

  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圣人不以外部形象和为事物定义善恶优劣的方式去约束事物,不用提倡进取、优秀来压制品行不好的。辅助万物以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开创,所以说这样就没有毫无用处的人了。不崇尚能人贤士,使民众不争名夺位;不视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不让民众看见能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众之心不致混乱骚动。总是使百姓的内心没有欲望,没有困惑,就没有人为非作歹而被社会摒弃。用善的人来教导不善的,所以善者可以做不善者的老师。

  如此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效果,太极的本源就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这就是大道。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