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阴兵还魂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他们有满腹的委屈,却没有办法开口说出来,无依无靠,没有归宿,茫茫天际到处都是一片孤烟。

  他们一直不停的飞,看得见的花花的世界,你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看到的只有自己的颜色,雾蒙蒙的青色。

  他们没有办法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会灰飞烟灭,从此什么也不存在了回归到了生命的原始点“无”。

  已经飞了三天三夜的它们,再也没有力气飞了,一个个绝望的漂移着,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果。

  也许下一秒就有可能飞不动,缓缓的停下来马就会灰飞烟灭。

  他们拼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坚持着坚持着,内心深处充满了绝望,歇斯底里的呐喊声,却没有办法让别人听到,只有自己听着自己的声音,苦闷的漂移。

  他们实在飞不动就停下来,就在快要灰飞烟灭的前一秒,突然听见一个巨大的声音:“召唤着它们回归”。

  听到这个巨大的喊声,本已经筋疲力竭彻底绝望的他们,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强忍着疲劳又开始移动,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飘去。

  可是他们看不见,只能来回的移动。

  妖王赵应龙感觉到时刻差多了,急忙盘膝而座,双手合什,嘴里念念有词,开始施展“还魂大法”。

  还魂咒语刚念到一半的时候,冷心发现妖王赵应龙的胸口,出现了一个金光灿灿的太极图,一条黑色的鱼,一条白色的鱼,两条鱼,在太极图里来回游动,似乎就像活的一般。

  妖王赵应龙双眼紧闭,嘴里不停的念着还魂咒,额头豆大的汗珠往下流,衣服的领口已经湿透了。

  太极图里的那条白色的鱼游动了半天,一下子跳了出来,化成一条鱼状的金色光芒,直直的射向空中。

  话说这太极图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

  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也是一个小太极,若画出太极之子午线,就可见到五个交点,这五个交点由下向分别是精、气、神、虚、道。点到点中间套用到《无极图》之修炼过程,即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终至“复归无极”。

  先天太极图之阴阳鱼,下为黑鱼,是为未修炼之坤体;为白鱼,乃经修炼去芜存菁之乾体。

  下为黑鱼,象黑中有白点之坎卦椾,此白点乃天一生水之元精;为白鱼,象白中有黑之离卦楀。身中阴阳之气经过不断的炼化,五气朝元,取坎填离,直至圣胎脱体,虚空粉碎,由转化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无极。

  《庄子·内篇·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逍遥游》的“化”,北方属水,黑鱼象北溟,其中有鱼,其名为鲲。白鱼象南溟,鲲化为鹏,鹏向南溟而飞升,在中外的神话中,鸟皆是作为一种精神之超脱的象征,故鲲化为鹏的过程也是《无极图》所示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过程。

  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意义深远,阴阳本是一,把阴阳画到一个圆内,这是阴阳为一。

  阴阳互化的特点,由一点点的小阳发展到阳极的时候,一个小阴生出来,同理太极图的另一面,一个小点点的阴,发展到阴极的时候,一个小阳生出来了。

  阴阳互为能量,我们这个宇宙是个能量的世界,阴阳互相转换需要能量的概念,没有能量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没有了宇宙万象与山川河流,没有了生命。

  “道生一”,道是无极,无形无象,无物无状的原始物质,随着运动和变化,它由散而聚,由隐而显,由无到有,生成为一,这个一就是太极。

  太极是有,无极是无。一即太极,外面的圆圈代表太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