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改编与演技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当然,这是李雪刀教他的。

  现在有时间了,宁远就开始整理,毕竟刚学的,越早整理复习越好融会贯通。

  回来几年了,宁远也慢慢适应了手写,放前世,从零几年之后,他走哪儿都会带着笔记本电脑,除了签名外,他很少动笔,经常发生提笔忘字的事情。

  而李雪刀,他因为身体素质不如宁远,去挂了两天的吊瓶。

  这期间都是宁远陪着他,也让剧组的人笑称,戏里是宋江的跟班,戏外也是跟班。

  而李雪刀则非常骄傲的道:“小远是个好孩子!”

  李雪刀躺那儿输液,宁远就在旁边坐着写写画画,李雪刀醒了后,看到他的本子,就要过来看看。

  看着看着,李雪刀就不住点头。

  “记录的挺完整,继续保持下去,你会发现进步特别明显,以前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正因为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进步很快,李雪刀当然要让宁远也这么做。

  看的时候,李雪刀不时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开始宁远会拿过来写着加进去,后来李雪刀嫌麻烦,直接自己写,也算是批注了。

  就是他们经常会被打断,毕竟是名人,时不时就会被认出来,然后免不了被索要签名。

  所以,输了两天液,感觉好了不少后,李雪刀就不去了,两人要么在酒店探讨,要么去片场观摩别人拍戏。

  跟之前差不多,看的时候,李雪刀先问宁远的感受,然后自己再补充,宁远就记录下来。

  除了讨论表演,李雪刀也会跟宁远说一些拍摄时,导演张绍林的一些意图和用意,还有编剧改编这段跟原著的印证,有什么效果,又好在哪儿。

  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讨论出问题,然后跟导演和编剧商量,进行更改。

  时间长了,不少演员没戏份的时候,都会围到李雪刀和宁远旁边,听他俩讨论,也受益匪浅。

  这天,他们在‘梁山’这边拍结局的戏份,是饰演吴用的宁晓志的个人戏。

  剧情也很简单,就是吴用抱着宋江三人的骨灰罐,从楚州回到梁山安葬。

  尽管原著写的是宋江、李逵和后来的花荣、吴用他们土葬在廖儿洼,再加上对古代入土为安的既有印象影响,如果因此就认为改编的火化是bug,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火葬在华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是因为战争,很多官兵死在遥远的外地,那么多遗体带回去根本不现实,想要回家安魂,只能火化,后来演变成对爱国捐躯的一种褒扬。

  不过真正让普通大众接受,还是唐宋时期。

  一个原因就是佛教的兴盛,让民众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是两宋时期,佛教兴盛的汴京、冀省、两浙、闽省、川省,火葬同样接受程度很高。

  再一个,因为有这种风气,家境不好的民众就不会觉得火葬是丢人,为了省钱,也通过这种方式下葬。

  最后就是少数民族的影响,北宋诗人王禹偁的《东都事略》记载:“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

  因为这种风气,那时候很多大城市都有火葬场,叫做化人场,南宋都城临安,最多的时候达到十六个。

  其实从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就下令禁止过,但收效甚微,而后来程朱理学开始,他们都上书禁止,依旧相当于一纸空文,直到南宋灭亡都没禁住,尤其是两浙路,连富人都以火化为追求。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在宋朝刚开始影响力还不大、元朝根本不在乎的理学,开始发扬光大,官府以残忍为由,下令禁止,这才慢慢废除了。

  说来也让人无语,那时候不让烧,偏要烧,而到了现在,让烧,偏要偷偷埋。

  所以,水浒这个北宋末年时期,火化不仅不是bug,还是风尚,穷人为了省钱,富人为了追求极乐,都这么选。

  此时宁晓志坐在的摇摇晃晃的牛车上,头扎孝巾,神色凄凉的抱着宋江的骨灰罐,身边放着李逵和花荣的,眼神空洞无神。

  这时候,他的妆容也跟之前他和李逵去找宋江; 剧情也很简单,就是吴用抱着宋江三人的骨灰罐,从楚州回到梁山安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